在全民閱讀逐漸走向深化的今天,應更多關注質的提升,而不是量的增長。亟待解決的是,該采取怎樣的方法去刺激閱讀品質的提升,使政府投入效率有所提升。
據最新發布的《2014-2015年度北京市全民閱讀指數綜合報告》,2014年,北京居民綜合閱讀率為91.16%,紙質出版物閱讀率為81.7%,數字閱讀率為78.18%,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9.49本,較全國平均水平(4.56本)高出一倍還多。
據2014年3月統計數字,北京常住人口2114.8萬人,按這個數字粗略一套,應該是讀了2億本以上的圖書,就算其中只有50%是新書,則本地零售市場每年至少也要消化1億本,茍如此,實體書店為何還要高喊經營維艱呢?為何其中許多還要以銷售咖啡為主業呢?政府為何還要扶持它們呢?
就個人了解,在繁忙的當下,很少有人能堅持一個半月看一本書,即使是專業圖書記者,年閱讀量二三十本也算是合格的了,更別說不少人終年不看書,則報告給出的數字,是不是太高了?
當然,這個調查據說抽取了6300個樣本,且歷時半年,這么大的調查規模,顯然花費不少,不便質疑其專業性和準確性。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想來無非是兩種可能:
一是沒讀卻說讀了,反正也沒法現場考試,翻翻如今媒體上的書評就能看出來,很多作者壓根兒連書翻都沒翻過,居然也能做出好幾千字洋洋灑灑的文章,比如林語堂的《武則天傳》,明明是痛斥,卻被說成是褒揚,哪怕稍稍翻個10頁,也不會搞笑到如此地步。
二是讀了一點,卻自認全讀了,“我只是翻了翻”這樣的話,似乎已成各讀書活動嘉賓們的口頭禪,可居然也不影響他們口若懸河的贊美與介紹。
當然,還有更麻煩的一種可能:拿輕松閱讀來充數。比如《秘密花園》,估計一天看十本也不太難,而各店、各網站的銷售榜,永遠是膚淺、休閑的書排在前列,好書很少能擠入前十,誠然,看閑書也算閱讀,未必沒有好處,但離全民閱讀的宗旨未免太遠,希望靠這種閱讀提高國民素質,怕是緣木求魚。
為吸引大家來讀書,將其說得熱鬧、誘人、輕松一些,無可厚非,但讀書畢竟不是件容易事,它需要克服惰性,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越是好書,讀起來就越難,對剛開始的人來說,前20本是莫大挑戰,因為要熟悉不同的語境,了解相異的思維方式,突破了這個瓶頸,今后才會相對輕松,但不同階段,依然會有起伏和挫折。
這意味著,不能只看紙面數字,也不能以它為業績。畢竟,每年看10本穿越小說所獲得的營養,無法與看1本世界名著相提并論。
在全民閱讀逐漸走向深化的今天,應更多關注質的提升,而不是量的增長,哪怕人均閱讀率少一點,只要讀好書,非濫竽充數,則同樣值得驕傲。而亟待解決的是,該采取怎樣的方法去刺激閱讀品質的提升,使政府投入效率有所提升。(蔡輝)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電影產業立法維護文化安全
已是最后一篇
-
電影產業立法維護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