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老物件兒是有靈氣的。因為手藝人把雙手的溫度、沉淀的時間、行事的規矩,統統給了它們。然而,現在不少“手工藝品”,經過流水線加工、規模化生產、簡單性復制,看起來東西還是那個東西,作用還是那個作用,卻很難承載起“很家鄉”“很傳統”“很中國”的那股子精氣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舉辦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剪紙交流研討會上,剪紙藝人、專家學者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藝正被機器擾亂節奏;對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機取巧的速成法挑戰;對好材料的堅守正在被新工藝猛烈沖擊;“北方重渾厚、粗獷,南方尚靈秀、精美”的異彩紛呈也正在被漸漸同化。
誠然,文化產品既然走入了市場經濟大潮,就必然逃不開市場規律的制約,生產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勢所趨。但是,工業化和商業化并不意味著粗制濫造,更不意味著放棄對藝術品質的堅守。
今年91歲的工藝美術師陳由明,曾創作了馳名中外的沔陽雕花剪紙《八仙圖》,60多年來,他一直創作不息、佳作頻出。談到創作訣竅,陳老說:“我要搞出一個作品,就是吃飯也在想,睡覺也在思考。現在的好多東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遠吶。只想著賺錢,沒有心心念念、反復推敲,哪里出得來好作品呢?”
的確,一味追求生產速度和經濟效益,必然傷害到以傳統手工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文化樣式的傳承和發展。試想,如若數千年文明沉淀下來的傳統審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蠶食,歷史將會何等唏噓嗟嘆?
話說回來,堅守古法、傳承古意并不意味著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傳統底色、堅持文化特色的同時,順應歷史規律、結合新的生活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將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統一起來。比如,20世紀50年代,陳由明整理創作的剪紙《八仙圖》風靡歐洲,出口近5萬套。而現在非遺傳承人的作品,愈發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又比如,從天津泥人張彩色泥塑、楊柳青年畫、河北蔚縣剪紙等傳統文化中獲取創作靈感和素材,賦予了“中國夢·夢系列”公益廣告更強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創客盛會,都將目光瞄準非遺來挖掘素材和靈感,為“科技+”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創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歸本原的傳承和創新須多措并舉。應當加大宣傳普及,讓生活于其中的人了解、體驗、欣賞自己的文化,養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鼓勵基于本土文化的創意,讓更多的人知曉它的價值。同時,還應合理融入時代元素,不割裂傳統與現代的精神紐帶,讓傳統文化煥發現代光芒,以文化品質贏得市場青睞。 (鄭海鷗)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化融合更要強調價值引導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化融合更要強調價值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