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墨子,深為其實干精神所折服。有朋友勸他,如今天下的人都不肯做義氣的事,你何苦這樣盡力去做呢?我勸你不如罷了。墨子則說,譬如一人有十個兒子,九個好吃懶做,只有一個兒子盡力耕田,“食者眾而耕者寡”,那他便該格外努力耕田才好。現在大家都不肯做義氣的事,你正該勸我多做些才好,為什么反來勸我莫做呢?
在一般觀念里,墨子如此重行的理由近乎偏執。面對大家都不干的局面,許多人可能會想:別人都不干,憑什么就該我干?然而問題在于,如果每個人都以他人的選擇作為自己行動的前提,則必然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結局,那就什么工作也推不開,什么事也干不成。
實干是實干家的通行證,空談是空談者的墓志銘。從事物發展的眼光看,行動是一切理論認知的落腳點,又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先決條件。正因此,智者往往都從行動的角度來觀照事物、臧否人物。明代大儒王陽明認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18世紀法國先哲伏爾泰則認為,“人生來是為行動的,就像火總向上騰,石頭總是下落。對人來說,一無行動,也就等于他并不存在”。的確,只有行動才能開辟未來的路,只有實干才是立身之基、立功之道。
新形勢下,有那么一些人放慢了干事的腳步,甚至在原地踏步?;蚴怯龅嚼щy,面臨矛盾,便畏這怕那停下來了;或是覺得現在要求嚴、束縛多,怕動輒得咎便歇起來了;或是正風肅紀之下,覺察到邊干邊貪占風險大,便龜縮起來了。凡此表明,實干還只是一些人的“可選項”,即便不干,日子過得還挺舒服自在。這樣的風氣必須改變,這樣的局面必須打破。
在實干家眼里,別人不干不是自己不干的理由,困難矛盾擋道不是不干的理由,風紀嚴了反而更有利于施展拳腳,撈油水不是干事的溫床而是墓床。那些干事面前的猶疑與考量,那些加載于干事的私心與欲望,都只表明它們的主人不是真正的實干家。對于實干家來說,實干讓人生找到方向,讓幸福有了依憑,讓心靈有了棲所,實干乃是一種價值追求,更是一種精神氣度,是他們最鮮明的身份標識。而在百姓看來,實干的人最有底氣,也最讓人服氣。
把實干鑄成自己的精神氣質與品格,關鍵在蕩滌干事上的私心雜念。改革遭遇硬骨頭,就要想辦法啃下來。轉型升級遇到就業、資金、技術等諸多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倘若沒有一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氣魄與本領,又如何能干成事?真正的實干家,往往就是在困難中開辟前進道路、書寫實干的價值信念的。
“我們的行動是唯一能夠反映出我們精神面貌的鏡子?!边@道理,那道理,實干才是硬道理;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實際干一干。惟實干,才能收獲豐盈充實的人生,開創無限生機的未來,贏得群眾的信任與信賴。(紀東沖)
- 上一篇:
-
用“三嚴三實”完善自我
已是第一篇
-
用“三嚴三實”完善自我
- 下一篇:
-
規范分配秩序 力促收入公平
已是最后一篇
-
規范分配秩序 力促收入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