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為哄女兒上幼兒園,北京老爸做了輛最萌校車”的網文一度成為微博熱門和百度頭條。但其實這是一場廣告策劃活動,情節都是編的,父女都是“演員”。
雖然過不了幾天,這些策劃編造出來的“感動”很快被揭穿,然始作俑者的目的卻已經達到,無論真相未揭穿之前出于感動的爆炸性傳播,還是此后出于義憤的群起聲討,其實對炒作者而言都是“求之不得”,都能起到策劃者所希望的“廣告效應”,這種摸準社會道德淚腺,以編造策劃感動而進行的商業炒作,已經成為網絡社會的一顆毒瘤,不斷欺騙、侵害現實社會善良的道德情感,既模糊了人們的眼睛難辨真偽,更加劇了現實社會道德誠信的進一步“滑坡”。
這種以“策劃感動”方式進行的商業炒作,對社會道德情感的欺騙和傷害程度,與某些網絡謠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說網絡謠言危害一時,精心策劃出的“感動”則更可能給社會和人們內心留下抹不去的陰影,極大消磨了人與社會最基本的信任,非但不能讓愛心善良和社會美德傾力釋放,反而更會讓社會變得更加冷漠。世上最讓人感動又刻骨銘心的莫過于父愛母愛,年輕父母為了哄孩子上幼兒園,體現出的各種良苦用心,有時更少不了讓人“捧腹”之余感受愛的偉大和厚重,將這一最能博得共識的人性情感策劃成“最萌校車”,用于商業炒作,策劃者在收獲營銷成功之余,給社會公眾內心留下的卻是難言的苦澀,也是對純潔父愛母愛的一種玷污。
感動,是人性善良接收某種共鳴后的真情流露,無論感動或被感動均應來自最真實、最原生態。而“被策劃的感動”不但是一種虛偽和欺騙,更是對社會公眾道德情感的一種傷害,在時下的現實社會中,這種利用網絡平臺出于某種商業利益或極端私利為目的,通過精心策劃出的“感動”炒作,已經成為危害公眾道德情感和社會誠信的一顆毒瘤,也已經到了非嚴肅整治打擊不可的地步了。(朱永華)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行孝成為時代風尚
已是最后一篇
-
讓行孝成為時代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