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抵制“謠言”時,更應該關注,出租車如何改革才能求得“最大公約數”
11月9日,交通運輸部發布的兩個出租車改革方案,公開征求意見工作已全面結束。來自社會各界的6800多條意見,數十場聚焦專車新政的座談會、研討會,是這場公共政策討論的重要成果。
不過,比這更能吸引人眼球的,卻是一個莫名其妙的網絡新聞標題——《交通部:多數人認為應當立即關閉平臺,取締專車》。“多數人”是哪些人?數據是怎么統計出來的?為什么結果和公眾感受差別那么大?光看標題,難免疑惑重重。
詳讀這則新聞內容,就可發現問題所在。查閱交通運輸部官網,在其對征求到的3220件意見(半月匯總)梳理中,針對“加強打擊非法運營問題”的意見分析指出:“有93條意見提出要嚴厲打擊非法運營,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大多數意見認為,目前私家車利用互聯網從事所謂的‘專車’服務就是非法運營,應當嚴厲打擊。有的要求取締現有‘專車’服務。”顯然,這個“大多數”,是93條意見中的大多數;對3220件意見而言,恐怕就只是少數了。
相關部門顯然也注意到了。交通部門回應,這個所謂“大多數”是“子虛烏有”,也算及時澄清。但這場由于“大多數”引發的風波,卻引人思考。對媒體而言,要做到新聞報道的客觀、理性、準確;對決策部門來說,如何確保獲得真正的“大多數”意見,關系決策的科學與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新聞一出,立即有網友貼出了引用原文,力證標題失實;轉載媒體發現標題不妥,也及時修改。這一方面說明,網友對待新聞的審慎和理性程度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映照出,公眾對于專車改革方案調整、完善的強烈期待。能否更好地回應這種期待,考驗著相關部門協調利益的水平和耐心,也檢驗著科學決策的智慧與遠見。
從目前匯總梳理的結果來看,專車是否納入行業管理,車輛性質是否應登記為“出租客運”等問題,各方分歧較大。客觀地說,存有爭議是正常的。專車模式在國外已經出現很多年,如何管理至今依然是擺在各國決策層案頭的難題。沒有太多成熟的先例可供參考,要處理好復雜、多元的利益主體關系,殊為不易。
因此,當我們在抵制“謠言”時,更應該關注,出租車如何改革才能求得“最大公約數”。就此而言,參與討論的各方,都不妨把出租車改革放在城市發展的“大籃子”里通盤考慮。這里包含了優化乘客出行體驗、壯大共享經濟,也囊括了保護出租車司機合法權益、實現市場公平競爭,更納入了促進新舊業態融合發展、提高城市交通空間資源使用效率,缺了哪一個,都有可能讓改革“瘸腿走路”,最終影響到城市交通供需的動態平衡——決策的核心糾結,正系于此。
“實踐出真知,討論見真理”。征求意見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要秉持公心,包容對待,兼收并蓄,專車改革就能實現更廣泛、更持久的利益共贏。(呂曉勛)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諾獎”成為“額外的獎賞”
已是最后一篇
-
讓“諾獎”成為“額外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