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舉行黨的群團工作會議。這標志著地方群團改革的試點工作在上海正式實施。對于上海共青團所肩負的這一探索使命,團上海市委主要負責人說:“這次改革是一次重大契機,可以讓更多年輕人‘遇見’共青團。”
年輕人在哪兒能遇見共青團?線上線下,互動的“界面”到處都是。全市479家青年中心可以,已遍布全市的這些“青年之家”,會越來越多地與“海漂”“創客”等青年群體建立聯系,提供服務;縱橫交織的基層青年組織體系可以,除了社區、學校、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各種新興領域青年集聚的樓宇、園區,將出現更多團的身影;青春上海、上海青年之聲等網絡平臺、新媒體也可以,有全天候的平臺,才有全覆蓋的參與。當共青團的手臂更廣地延伸,更深地俯身,更主動地回應,觸手可及的共青團將不再是夢想。
年輕人何時能遇見共青團?隨時隨地。當你需要的時候,我都在。實行“彈性工作制”“錯時工作制”,將讓下了班、度假日的年輕人沒有“吃閉門羹”之憂;團市委內設機構“8+2+X”的格局,“X”的項目將根據青年需求設置,服務和維權功能更加凸顯;青少年事務社工隊伍壯大,群團工作的個案服務針對性更強,將讓年輕人急切的呼喚得到更為社會化、專業化的回應;甚至,當14歲的少年初入團,就能獲得在團組織內一一對應的數字標簽,自此以后的成長發展將被一一記錄。當共青團服務青少年的能力進一步加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在遇見共青團中實在受益,找到歸屬,對共青團更加“有感”。
年輕人為何要與共青團相遇?因為夢和未來。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的參與始終是共青團履責的根本。團市委機關編制 “減上補下”、“補缺口、強一線”,精簡的編制下撥到青年工作任務較重的基層一線團組織;團的機關配備掛職干部和機關工作志愿者;團干部選拔采取遴選制,向所有對青年工作有熱情、有經驗、有專業能力的青年人敞開大門。當共青團干部中出現更多的突破體制內外限制的基層一線青年時,盡管機關變小了,事業卻更大了,更多的年輕人可以參與到青年工作體系中來,發出自己的聲音,貢獻自己的智慧,這樣的相遇一定能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匯集起來的青年力量將成為追求中國夢的有力翅膀。
一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致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九屆青年論壇開幕式時表示:“世界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擔當,人類就有希望,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讓更多的年輕人更好地遇見共青團,有理想、有擔當、有成長,這正是這場共青團自我革新所不懈推動的。在這場已經開啟的與共青團的相遇中,年輕人所收獲的將是貫穿始終的心靈成長。(尚青)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人應成為最美的風景
已是最后一篇
-
人應成為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