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廣告等無處不在的“微產品”,把人們帶進了當前這個與傳統媒介時代迥然不同的“微時代”。便捷的網絡媒介工具給我們奉上信息饕餮盛宴的同時,也帶來表淺化、碎片化、浮躁化的“微心態”。當代年輕人成長在電腦、互聯網和手機大量普及的時代,作為“手機控”“低頭族”,習慣于沉浸在尼爾·波茲曼所言的“娛樂至死”的環境下,傳統審美心理中的“非功利”元素正在被微時代悄然解構,我國傳統文化黯然褪色,漸漸失去了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角——年輕一代的吸引力。這就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置于一個尷尬的境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強調,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當下,做好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工作,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已不再是難以克服的困難,重要的影響因素在于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衷程度和對其保護傳承的積極性。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工作中怎樣對待“微心態”這一新問題是需要很好思考的新課題。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淡漠的原因,更多是因為媒介信息爆炸造成的“注意力分散”和“瞬時性審美”,使得他們難以接觸和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涵,甚至產生一定的抵觸。這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年輕人多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個人的感官體驗和情感宣泄,內心中難以樹立和崇拜長期的偶像,更傾向于接受以“眼球經濟”和“感官消費”為代表的“快餐文化”。事實上,這些本是人性中普遍固有的特質,應予以尊重。如能對這些“微心態”加以正確利用和引導,將對“微時代”語境下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起到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
做好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微時代”仍將大有可為。“微心態”是一把雙刃劍,它浮躁、喧囂的另一面是崇尚高度的迅捷化和強烈的時代感。合理利用它的“正能量”傳承傳統文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應進一步探索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新媒體傳播對年青一代審美和心態上的影響,利用年青一代對這些“微元素”親近和依賴的特點,將傳統文化中的各種元素現代化,“潤物細無聲”地滲透于社會日常生活的每個瞬間,贏得年輕人自覺的青睞與關注。福建閩南地區借助“一帶一路”契機,通過網絡推廣“傳統民俗真人版桌游”、微信推送當地傳統小吃烹飪技巧、制播充滿閩南鄉土風情的微電影等方式,讓年輕群體在游戲、美食和視覺感官中主動自覺地體驗和探索當地民俗文化,培養了其對傳統文化濃烈的主人翁意識。2005年創立的青年社團“漢未央”將漢服文化很好地普及到了青年人群,漢服成了婚禮等重要場合的“??汀?,引領了一種新的時尚,樹立青年人更高審美情操的同時弘揚了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微元素”的傳播力對傳統文化“揚棄繼承、轉化創新”,對部分陳舊、不合時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更好地契合“微時代”的流行趨勢和個人體驗。上海的“國學新知”公益組織就利用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將眾多青年人聚在一起誦讀古書,舉辦茶道、棋藝、古琴等古典文化沙龍,議題開放,視野廣闊,其微博已擁有近百萬互動“粉絲”。與此類似,不少網上創建的“詩社”“古風”類原創流行音樂團體將傳統經典元素融入流行藝術中,實現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收獲了可觀的人氣。如此雙管齊下,才能在“微時代”中賦予傳統文化對年青一代更高的“黏度”和更強的使命感、責任感,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李靜修)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堅固底色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堅固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