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游客,常常以兩個形象出現在國外——“土”和“豪”,后者意味著部分游客喜歡揮舞著雙幣卡在商場里瘋狂掃貨,而前者,則表示個別中國游客的不文明行為,與旅游目的地的社會習慣格格不入。而當個別游客的行為被放大后,不文明的標簽,難免被當地旅游業從業者,乃至普通公眾,打在了全體國人身上。
2014年,中國游客出境游總人次超過1億人次,而2000年時,當年出境游總人次剛破千萬大關。
曾經,坐一次飛機,辦一次護照,換一次美元,是足以和小伙伴們炫耀很久的事情,畢竟,在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年工資不足萬元的15年前,出境游,只能是“先富起來的人”的專利。
而如今,對于城鎮在崗職工年工資已達5.7萬元的普通國人來說,全家出去玩一趟,經濟負擔并不算多重,這也使得出境游人群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換言之,既然出國旅游對于普通公眾來說并非難事,那么,身邊普通人的文明程度,與出境旅游團的文明程度,相差其實并不大。
那么,當個別廣場舞跳舞者用大喇叭擾民而無人管理時,又怎能指望他們不會在海外景點大聲喧嘩?當個別乘客在地鐵上加塞不排隊,肆意飲食卻無人敢制止時,又怎能苛求他們在國際航班上也遵守規矩?當普通游客,甚至導游領隊,對國內景點上各種“到此一游”的涂鴉漠然以對時,又怎能希望望他們會制止團友在海外的同類行為?
其實,在海外被頻頻曝光的許多不文明行為,在國內卻是身邊司空見慣的“小事”。但正是因為人們對這種小事的“無所謂”,以及這種小事引發矛盾后“沒人管”,導致個別人將這樣的行為帶出國門。殊不知,到了外面,這樣的小事不僅不是“無所謂”,還“有人管”,甚至管得很嚴格。
根據相關規定,出境領隊是“一崗雙責”,即領隊既有做好業務工作的責任,也有文明督導的責任。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且不論領隊是否愿意為這些“小事”得罪“土豪”游客,打擾后者的購物興致,影響了自己的收入,單說僅憑短短幾天之間,怎么可能改掉一個人歷經很多年養成的不文明習慣呢?
提高出境游客的文明素質,首先要在國內“正衣冠”。當人們習慣于在國內商場的電梯里左行右立,才會在國外商場做出同樣行為;當人們習慣于在高鐵站排隊候車,才會在國際機場里排隊檢票;當人們習慣于在國內的博物館里輕聲細語,他們才不會在海外景點高聲喧嘩;甚至于,當人們發現身邊的不文明行為受到應有的制止時,他們才會在國外自覺自律。
而正好“衣冠”,不僅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參與,更需要相關公共和商業服務單位在做好自身業務工作的同時,也能對其場所內的公眾,盡到文明督導之責。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出境游的人群將更加大眾化。只有在國內多一分引導和教育,游客才能在海外多一分自律和自覺。(趙昂)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意義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