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獎,更應該傳遞一種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是細心鉆研、淡泊名利,是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更是對國家對人類有著莫大的溫情和擔當?;蛟S,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從她身上品味到的“雞湯”。
近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在頒獎臺上的一篇“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稿,很快在社交網絡上傳播開來。與此同時,又有兩篇署名為“屠呦呦演講詞”的文章在流傳,文章以極富文學性的語言,敘述了許多人生哲理,雖然看著頗有些“催人淚下”“發人深省”的效果,可惜卻被證明是偽作。屠呦呦“被致辭”了。
屠呦呦的致辭,不知為何眾聲喧嘩。這些偽作,在網絡上的傳播相當廣泛。網絡寫手們,借著屠呦呦的名號,寫一些吟風弄月、無病呻吟的文章,其動機或許不過是吸引眼球、獲得點擊量;圍觀者們覺得屠呦呦作為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公眾人物,理當有為我們指點迷津、啟迪智慧的義務。兩者契合之下,那些文章的瘋轉就不奇怪了。
自從屠呦呦獲得諾獎之刻起,她就免不了“被消費”的命運了。她當年贈給別人的書信,被高價拍賣;她的故居,也有可能被開發成旅游景點;連一些專業的中醫讀物,也被冠上“屠呦呦”“青蒿素”“諾貝爾”的標簽,賣到脫銷了。
或許屠呦呦還是一如既往的寧靜淡泊,但整個社會卻已經躁動跳躍起來了。
其實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畢竟,屠呦呦獲獎的意義可以說是非凡的。對于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致以最高的禮遇也無可厚非。就以她的故居為例,進行保護也并無不可,想想莎士比亞的故居如今也已成為英國旅游必看的景點了。只是社會這樣的“熱情”,如果控制不好度,勢利者、功利者一哄而上,對名人文化效應的榨取,在過度娛樂和淺薄無聊中消解了科學精神的嚴肅與宏大,稀釋了本該珍視的科學態度,恐怕會得不償失。
正如今年中國工程院給新當選院士的一封信中所說:“您將會感受到社會各方面對院士很高的期盼和尊重,這需要以清醒的頭腦面對?!边@句話,或許不僅適用于院士,也適用于其他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甚至適用于社會的每一個人。當我們面對名人時,是否有清醒的頭腦、冷靜的辨析。我們對權威人物熱烈的崇拜和盲目的相信,有時映射了我們內在的空虛。那遍地都是的“馬云語錄”,無所不在的“大師名言”,這樣的文化景觀,其實正是由于我們對自我意識的不自信,以至于對權威不辨真假地膜拜。正因為如此,那些對名人的消費、炒作,才一直有著龐大的市場。
其實屠呦呦獲獎,更應該傳遞一種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是細心鉆研、淡泊名利,是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更是對國家對人類有著莫大的溫情和擔當。或許,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從她身上品味到的“雞湯”。(張卉)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以“獨特”守護美好鄉韻
已是最后一篇
-
以“獨特”守護美好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