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和之音在民聲
發表時間:2016-01-13   來源:人民日報

  周景王在位時,財政困難,以至連器皿都要向各國乞討。但他執意要鑄鐘,以顯其祥和之音繞梁。對此,司樂官不僅不支持,還表示強烈反對。周景王不聽勸阻,不聞“雜音”,不惜勞民傷財,硬是將大鐘鑄成,并對司樂官說:“鐘果和矣。”司樂官卻說:“未可知也。”景王問其故,他解釋說:樂聲與政聲相通,才為祥和之音。現今為鑄大鐘,鬧得財亡民疲,莫不怨恨,哪里還有祥和之音。又進一步說:民眾所喜好的,很少有不興盛的;民眾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廢棄的。所以,民諺講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這個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祥和之音在民聲。

  無疑,祥和之音,人皆喜之。但祥和之音到底在哪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孟子認為,樂民之樂,憂民之憂。晏子認為,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鄧小平講得更透徹:人民群眾擁護的、贊成的、高興的、答應的。一句話,對于心中裝著民眾的人來說,祥和之音既不在大鐘樂器中,也不在舞臺表演中,更不在形象工程中,而是在民心民聲中。

  1900多年前,當時的狐奴縣百姓廣泛傳唱著這樣一首歌謠:“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公為政,樂不可支。”當時,百姓這種“樂不可支”的傳唱,就是最美妙、最動聽的祥和之音。這種祥和之音,甚至能讓喜鵲聞之不飛、黃鸝聞之不唱。為什么?就在于“張君為政”的德政:張堪在拜漁陽太守時,看到當地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不富裕,“乃于狐奴開稻田八千余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老百姓感念這位為民著想、替民謀富的太守,于是就有了這首歌謠。

  古而今,“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可以說,凡祥和之音,皆本于聲,發于情,系于德政。

  德政,實為德正。“民生厚而德正。”倘老百姓家無隔夜糧、身無遮羞裳,無論如何也稱不上“民生厚”。即便溫飽問題解決了,若辦件芝麻小事,都須求爺爺、告奶奶,沒個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載,不把門檻跑斷,不把額頭碰爛,都別想辦成,或者即便事辦成了,也是“給面子”,是“恩賜”,這都與“民生厚”是南轅北轍的。可以肯定,這都難以留下祥和之音。

  德正之正,正在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后可舉。而非視民若無,我行我素,或者對民只是“使由之”,不讓“使知之”,似乎老百姓天生就不需、不該有知情權似的。由是,不僅難有余音繞梁的祥和之音,甚至有可能生發出別有幽愁暗恨生的忿忿之音。

  德正之正,說到底,正在想民所想,急民所急,憂民所憂,樂民所樂,即便有的事利倍于今,但不便于后,也絕不可為。若認為只要是利倍于今的事兒,就可大做特做,甚至以吃子孫飯、斷后代路為代價謀求“顯政”,以為如此仍可聽到祥和之音,其結果很可能不會太美妙。

  周景王鑄成大鐘后的第二年即崩,“鐘不和”。其崩的原因史書未寫,卻深蘊“勞民費財,禍所由生”,而周景王一意孤行、不顧民怨亦永為后世鑒。(張保振)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責任編輯:朱 波
分享到: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082300&encoding=UTF-8&data=AC8IPAAAAAcAAE5cAAAAAQAV56Wl5ZKM5LmL6Z-z5Zyo5rCR5aOwAAAAAAAAAAAAAAAuMCwCFE5rYHz-Xq4bNTPmlWKe3aq8w7niAhR3XnfxWkr5j8Hv1RU8TH8FHu1CS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082300&encoding=UTF-8&data=AC8IPAAAAAcAAE5cAAAAAQAV56Wl5ZKM5LmL6Z-z5Zyo5rCR5aOwAAAAAAAAAAAAAAAuMCwCFFJCB0_W1m1f2A5GfpP4MI9x0k9wAhRf36bevnivFQrfdsg1UCLYReE7zg..&siteid=7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人人人人玩人爽精品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精品在线视频一区 | 三级国产精品伦视频 | 一级a爱视频日本免费 |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羞羞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