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曲阜孔廟有個詩禮堂,孔子曾經在此教育兒子孔鯉學詩經學禮記,留下了“詩禮庭訓”的佳話,也成為中國家訓文化的肇始。
自南北朝以來,中國出現了大量的家訓,它們不僅成為中國世俗生活不可或缺的指南,更成為中國文人不可剝落的精神內核。
且不說《顏氏家訓》、《誡子書》、《朱子家訓》等成篇成冊的典籍,單是院落里門廊上的楹聯、祠堂里的言傳就足以折射出家訓在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分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在諸多的家訓里,總能看到對孝悌、慎學、交友、節儉等關乎個人修養層面的訓誡和規范。這里面蘊含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傳統思維,是士大夫所推崇的“內圣外王”理想的外化。注重對自我約束的內省而非外部律法的強制約束,這種由家訓而形成的自我約束成為中國傳統家庭無形的道德底線,也成為宗族、鄉里、國家良性運轉的穩定器。
即使今天,這些家訓仍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作用。一般,在現代家庭里,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家長便會給他們立規矩——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等,這些基本的修身之道成為家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規矩也構建起一個人基本的價值體系和倫理道德觀,成為其工作生活中的無形約束,也成為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石。
今天,我們踐行“三嚴三實”,進行黨風廉政建設,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單是對公民、對黨員、對官員的外部約束,目的還是希望這些準則、條例、價值觀成為人們的內在品格,內化為自我的主動約束。在最近召開的中央紀委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及領導干部家風建設的重要性。縱觀十八大以來的落馬官員,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家風不正,道德底線崩塌。
當下我們重提家訓,注重良好家風的建設和傳承,不單是黨員干部廉政建設的需要,同時,也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社會新風的形成。家庭作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無論在古代還是現在都承載著最初的教育功能,關乎著個體人格的成長,而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基本價值理念對于社會共同價值理念的形成至關重要。
家訓、家風就像奔涌著的生命的河床,承載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將其發揚光大,是對文化之根的回歸,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尹曉宇)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情感教育不僅是“青春無悔”
已是最后一篇
-
情感教育不僅是“青春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