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歲末年初,網絡上就會流傳一份攻略,指導回家過年的年輕人應付七大姑八大姨的盤問——“工資多少錢”“買房了嗎”“結婚了嗎”“什么時候生娃”……這些事無巨細、層出不窮的盤問,成為不少人“近鄉情怯”的重要原因。
鄉村生活跟城市生活很不一樣。在城市生活中,人們的社會交往喜歡保持距離和分寸,即使很熟識的朋友,都不會貿然盤問讓人感到窘迫的問題。鄉村生活截然相反,人們對于他人隱私充滿打探和傳播的熱情。如果年輕人習慣了城市生活,重視獨立空間、個人隱私,當他們回到農村時,就可能產生被剝得一絲不掛示眾的窘迫感,難免會感到難以適應。
如果僅僅是兩種生活方式、社交習慣的不同,如果問候者真心關懷年輕人在外面的生活狀況、日子過得好不好,這種善意即使不明言,也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哪怕一時不習慣,年輕人也往往能夠諒解。但真正讓年輕人頭痛傷神的,并非這種無意或者善意的問候,而是帶著惡意的盤問。所謂“哪壺不開提哪壺”,有些人的詰問,就專往別人不愿談論、不愿曝光的痛點上戳。闖蕩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房子和婚姻往往是最大軟肋。單靠個人能力,很難承擔這些城市高昂的購房和婚戀成本。如果開口就往房子、結婚的事情上問,十有八九能夠精準打中“七寸”,把那些衣著光鮮的“大城歸客”打回原形。
問候語是人際互動和社會關系最表層的指征,問候的善意和惡意,不但取決于提問者的素質教養,也取決于更深層次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如果人際關系充滿善意,對于彼此境況的問候關懷,常常令人感動溫暖。然而遺憾的是,網上攻略所要對付的七大姑八大姨,并不總是心懷善意。虛榮、炫耀、攀比,在不少農村地區表現得相當突出,體現在農民衣食住行的每個方面。對于在外地工作的返鄉客,親戚鄰里開口就問“掙多少錢,買沒買房,結沒結婚,生沒生娃”,也是這種競爭性人際關系的一種表現。
緊密人際關系的脈脈溫情,曾經是傳統鄉土社會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但是,如果緊密的人際關系異化為純粹的競爭性關系,那么人際關系越緊密,給個體和社會造成的傷害可能就越大。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和嬗變,過年是一個絕佳的觀察窗口。“此心安處是吾鄉”,只有讓人們身心安寧、溫暖愉悅,傳統這個“文化的故鄉”,才有可能召喚和吸引更多現代人。(封壽炎)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為新常態標示“民生”新注解
已是最后一篇
-
為新常態標示“民生”新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