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與發展經濟不矛盾
北京大學中國民企研究所執行所長 王在全
人們餐飲消費時,不多點、不浪費,量上的節約并不代表實際支出也減少了。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方面,我國餐飲消費在不斷升級。現在,人們收入提高了,更加注重飲食的品位和健康。講究吃出品位,不僅要求色香味俱全,還要吃出花樣來。比如,過去餐桌上一塊豆腐賣兩塊錢,現在經過大廚的烹飪和精雕細琢,賣到幾十塊。從經濟學上講,這塊豆腐有了更高的附加值。飲食節約與消費層次提升沒有矛盾,雖然量少了,支出不一定變小。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總體看,十幾年來,我國恩格爾系數逐漸下降,也就是說食品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在下降。餐飲節儉了,人們在更高層次的消費上會支出更多,比如旅游、教育、電影等精神文化的消費,其花費往往數額較大,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更好。
倡導節約有著經濟學意義的動力。從生產者角度看,減少浪費,節約成本,意味著間接創造價值。飲食節儉讓餐飲企業把食材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從而創造更大價值。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節儉促使消費者優化自己的消費結構,把收入放到更需要的開支上。
在中國倡導節約有著更加現實的意義。我國人口眾多,許多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節約有利于降低我國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能減少進口量,降低糧食對外依存度、節省外匯支出。(記者申少鐵整理)
尋求“適度”的生活方式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頤武
浪費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其產生,有著獨特的歷史和現實原因。就我們的情況來看,主要有三點:
其一,是擺脫匱乏經濟帶來的反彈。在歷史上,中國的經濟長期處于匱乏的狀態,吃飽穿暖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只能是一種奢望。所以,彼時的節約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必須。在改革開放之后,民眾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在一些群體身上便會產生反彈的問題,喜歡大吃大喝、樂于盤肴滿席。其二,是中國社會對禮儀的要求。國人重視迎來送往、熱情好客,菜量準備不足,就覺得沒有盡到地主之誼,只有富余了才能彰顯誠意。其三,是用餐成本較為低廉。中國的食材價格整體比較便宜,一些人認為分量多就是“實惠”。
大多數人都認可節約的意義。同時,節約的內涵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如果說在從前,節約意味著“縫縫補補又三年”“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樣克制消費、壓抑需求的收縮狀態,那么在生產力大為提升、適度擴大總需求的當今社會,要求節約不是強迫誰回到解放前,而應理解為一種尋求“適度”的生活方式。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前提下,適度提高消費層次、適度改善生活質量、扭轉粗放消耗模式,這也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和目的。當然正面引導,形成節儉的社會風氣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具體到飲食文化,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現在號召全民節約,不應只盯著“光盤”這個動作,更應該引導社會從重“量”的初級需求轉向重“質”的改善需求。對商家而言,應推動食物制作朝著精致化方向發展,激發人的食欲、甚至傳達飲食背后的文化;對大眾來說,應樹立健康養生、節制有度的用餐理念,擯棄暴飲暴食、吃飽即安的任性模式。把節約變成一種適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變成一種自主的選擇。(記者楊旭整理)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寄語兩會代表委員:凝聚共識 開創治理新境界
已是最后一篇
-
寄語兩會代表委員:凝聚共識 開創治理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