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新華社評論員)人間四月天,正是讀書時。第21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空氣中氤氳著書香。書市上攢動的人群,圖書館里伏案的身影,學子們誦讀的瑯瑯之聲,都在傳遞文明的力量。“讀書”,仿佛悠遠而又迫切的呼喚,又一次激蕩在我們心頭。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為一個曾向世界貢獻了印刷術的東方古國,“讀書”始終是我們觀照心靈世界的重要窗口。新近公布的第十三次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增至79.6%,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連續7年上升,日均手機閱讀首次超過1小時。全面上升的閱讀率,折射出國人的精神需求正在增長;數字閱讀的迅速崛起,深刻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和習慣,也引發了深與淺、數量與質量、系統化與碎片化等的思考與碰撞。在社會深刻變革、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定位和把握讀書生活?
閱讀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基本途徑,一部閱讀史,就是一個薪火相傳的文明歷程。從書簡到縑帛,從開卷到讀屏,無論技術怎么進步、介質怎樣變遷,內容為王、品質為本是閱讀世界的不變之理。時至今日,我國每年出版40多萬種圖書,電子出版物更是浩如煙海。知識爆炸的時代,不怕沒選擇,而怕不會選擇,一位學者提醒:“更重要的問題是讀什么書。”既要愛讀書,更要讀好書、善讀書,唯此,我們才能真切認識讀書的價值、用好閱讀的力量。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閱讀,就是心靈探索與發現的旅程。讀諸子百家,與先哲對話,體驗智者思辯之理;讀中外史籍,覽風云變化,感悟興衰治亂之道;讀唐詩宋詞,吟詠品味中,發現藝術真諦之美;讀各國好書,游目騁懷間,領略文明參差多態。有品質的閱讀,總是讓人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中保持思想活力,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中得到智慧啟發,在“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中滋養浩然正氣。書之所在,即是詩和遠方;思之所向,即是人與世界。面對轉型時代、紛繁世事,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我們的視野才會變得開闊,心靈才能找到方向,境界才能不斷升華,生命的光彩由此不斷綻放。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與其閱讀息息相關;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整個社會的閱讀水平。放眼中外,無論是貞觀之治還是文藝復興,國家的興盛,都離不開文化的準備、精神的積淀,瑯瑯書聲中孕育著民族的未來。今天,當全面小康、民族復興的夢想與我們漸行漸近,處在“關鍵一躍”的歷史節點上,在全社會大興讀書學習之風,其意義更加深遠。“書卷乃第一養心藥物”,讓閱讀成為一種信仰,讓讀書風氣更加濃厚,可以克服“本領恐慌”、補齊能力短板;可以遏制浮躁之風、涵養社會定力;可以掃除頹靡之氣、激發創新活力。一個偉大的時代,有大潮澎湃,也有靜水深流。讀書就是這么一個在沉潛中蓄勢、在浸潤中攀升的過程,引領我們走向無盡的遠方,駛往光明的彼岸。
力學如力耕,會有歲稔時。隨著“世界讀書日”來臨,我國“全民閱讀”活動已經走過十年歷程。十年間,我們邁出了一大步,而建設書香社會依然任重道遠。翻開“十三五”規劃綱要,“推動全民閱讀”赫然在目。時代前行,學無止境,讀書永遠在路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召喚:“我們的干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
已是最后一篇
-
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