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光明日報》發表了田剛健先生的《文學經典教育的三重意蘊》一文,認為文學經典教育于國于民意義重大。它有三個方面的意蘊:一是加強文學經典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二是加強文學經典教育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題中之義;三是加強文學經典教育是培育大學人文精神的當務之急。文章所論高屋建瓴,合乎邏輯,主要從政治構建的視閾論析文學經典教育的作用與價值。然而,文學經典教育也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如果淡化或者疏忽文學的文化功能,則不能充分彰顯其意蘊豐富的社會人文品格。
化育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
文學經典具有高尚的精神品質與人文關懷,歷久彌新的歷史積淀性,廣泛的認同感與文化影響力。它不僅是作家個體思想情感與審美體驗的反映,而且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品格與集體記憶的標志性符號,也是整個人類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由于文學經典豐富而優質的內在規定性,所以,它對構筑人類心靈,化育社會高素質人才有著其他社會文化元素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國當代著名學者艾倫·布魯姆在《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一書中指出:“在人們重溫柏拉圖和莎士比亞的著作時,他們將比其他任何時候都生活得更加充實、更加美滿,因為閱讀經典將使人置身于無限蘊藏的本質之中。”
首先,通過文學經典教育,可以培養人格健康、身心均得到全面發展的人。人的教育不是制造沒有思想與情感的冷冰冰的器皿,而是要盡力化育有健康思想與情操的有血有肉的人類個體與類群。通過對文學經典的宣傳與普及,讓經典進入更多人們的心坎兒,讓他們認識經典,尊重經典,并熱愛經典,使他們在接受經典過程中,培養人文情愫,領悟人生意義,進行自我化育,不做只有知識、技術,卻沒有健康思想、情感的殘缺個體,而是要成為一個身心均得到全面發展的充滿正能量的人。
其次,通過文學經典教育,可以培養獨立思考、“我思故我在”、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源泉與動力,缺乏創新精神的人容易淪于僵化與平庸,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難以成為卓越的民族。古今中外的諸多文學經典名著,不時呈現著反思人生、改革社會的創新意識,也不時閃爍出強烈的獨立思考的思辨光芒。進行文學經典教育,通過對其的推介,解讀,研習,品味,讓它們更多地走進家庭,走進課堂,從而讓更多的人們受到文學經典名著中反思自我、反思社會、勇于開拓的創新意識的濡染,以此培養出更多不迷信、不盲從、敢于追求真理、勇于承擔責任、敢于自主創新的優質人才。
再次,通過文學經典教育,可以培養文明友善、講求誠信的人。友善、誠信是人性中的善性質素,也是維系社會與人際關系穩定、和諧的重要道德規則,失去友善、誠信的社會將會是一個沒有安全感、人人自危的社會。諸多的文學經典名著常常通過飽含著思想深度而又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來倡導友善、誠信,批撻狠戾、偽詐。中華文學經典中“誠信守約”“與人為善”“謙恭禮讓”等思想源遠流長,“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幾乎家喻戶曉。傳播文學經典,品讀文學經典,在與文學經典的對接中獲得其友善誠信思想的澤潤,不僅讓更多的人成為有禮有節、友愛誠實的生命體,也讓社會吹拂起和諧互助的溫暖春風。
化解淺浮學風與文風的有效武器
隨著信息時代互聯網、電腦、智能手機等新媒介工具與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學習與寫作習慣相比紙質時期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電腦、手機中的讀屏、讀圖消費使得學習迅捷化,互聯網信息數字技術處理使得寫作方便化。這一方面使得人們的學習與寫作變得更簡易、輕松,另一方面,也正是讀屏或讀圖卸載了傳統紙質學習與寫作那種因語言的含蘊特性而不得不凝神靜思、反復回味的深度,從而使它們流于淺表化,也直接導致人們的閱讀與感知能力的退化。加之現代生活的高強度與快節奏,以及各種物質利益的誘惑,使得當代我國社會淺浮學風與文風在一定范圍內得以抬頭,甚至盛行。要克服這一現狀,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綜合治理的過程,但文學經典教育也是有效武器之一。
文學經典由于其廣博深厚的人生內容與深刻睿智的思想情感而深具人文典范意義。接受文學經典洗禮,是與高尚靈魂對話,是與偉大人格接近,受眾會感到神圣、靜謐、崇高,有益于受眾思想的自由馳騁,身心的改版升級,而且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開辟出一方寧靜、深沉的獨立空間。可以肯定地說,文學經典所蘊藏的永恒和超越性的人生智慧,不僅能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而且還能使人們遠離淺薄、輕浮,親近深刻、精致,從而養育出一個好的社會風尚,也養育出一個好的學風與文風。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積極元素
目前,我國正在為全面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就意味著在物質上要充分富裕,在精神上要高度文明。相比于一般文學與影視作品,文學經典往往具有卓越的生活豐厚度與思想深刻性,往往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影響,它在我國全面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能起到其他文化元素所不能起到的特殊而積極的文化潤澤作用。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到《紅樓夢》,從荷馬詩史、莎士比亞戲劇到托爾斯泰小說,文學經典在其流衍過程中,持續且恒久地影響著世風人心。揭示文學經典,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學經典中的文化立場、民族基因、人文關懷,挖掘其中富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代文明元素的正能量,彰顯人類與本民族的人性之善、人倫之美,以此洗滌人心,構筑社會心魄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要建成高度文明的有中國特色的小康社會,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接受經典,傳承經典,要讓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正向風尚。
繁榮當代中國文學創作的內在要求
繁榮當代中國文學創作,途徑很多,也任重道遠,其中從文學經典中吸納有益的人文養料與創作經驗,不僅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法則之一,也是其生存與發展基本規律所規定的內在要求。凡是稱得上“經典”的文學作品,必定是內容與形式均十分成熟的創作文本,它既在內容上博大精深,閃耀著人性之美,又在形式上豐富完美,精彩紛呈。它是人生的寶典,藝術的圣殿。唐人魏征曾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要創作無愧于時代的杰出作品,實現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繁榮與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必須向文學經典取經。從文學經典博大精深的人生內容與豐富精湛的藝術風范中辯證取舍、推陳出新,以經典之規矩,開自我之生面,實現中國當代文學的創新性發展,以此迎接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繁榮。
總之,文學經典教育的意蘊,既有政治層面的意義,也有文化方向的價值,只有充分把握這兩個方面的內涵,才能真正詮釋文學經典的價值與作用,也才能讓文學經典充分發揮它的社會與文化作用,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它的應有貢獻。(莫立民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不斷書寫奉獻青春的時代篇章
已是最后一篇
-
不斷書寫奉獻青春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