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新聞輿論工作的“48字”職責與使命,為新聞工作者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劃定了框架、明確了職責,提出中國新聞工作者基于使命的職業追求。
首先,新聞工作者要增強自信,旗幟鮮明地愛國愛黨,以清醒的姿態占據輿論陣地的意識形態高點。不能否認,當前我們國家面臨個別官員腐敗等一些問題,很多人就此產生悲觀情緒,愛國愛黨似乎成了難為情的事情。有時,輿論對黨的工作重心理解不夠全面,認為經濟發展就是一切,把經濟發展看成主要目標,利益取代正義,把意識形態的主動權拱手讓人。別的不說,看今年春節期間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FL)總決賽上鋪天蓋地的美國國旗,就知道愛國主義教育在任何國家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一切都說明,輿論陣地是游動的空間,你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占領,新聞傳播不能只講和諧不講競爭。輿論陣地的競爭就是不能對他人的言論視而不見,不能避其鋒芒,而必須與之正面交流,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理直氣壯地宣揚愛國主義,占據意識形態制高點。
其次,新聞工作者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專業修養。這是對當今時代新聞工作者專業知識的深度要求。前面提到輿論競爭,新聞記者的核心競爭力自然是撰寫優秀的、具有一定理論深度的作品文章,而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正是新聞記者提高業務水平、獲取競爭優勢的基礎條件。然而,我國新聞記者大多數出身新聞與傳播專業,精通新聞業務和采訪技巧,但新聞學以外的專業知識單薄,尤其是對不太普及的行業新聞的把握和報道能力比較欠缺。信息時代科學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媒體面對的社會事件經常涉及事件自身的專業知識(工程、網絡、法律、金融等)。新聞業務和采訪技巧只是新聞記者應該掌握的常規技能,一旦遇到特殊事件,常規采訪手段和信息渠道無法奏效時往往力不從心,不能使用專業知識和嚴密邏輯去判斷去推理,難以挖掘到真正的新聞價值。全媒體時代,跨專業、多元化的專業背景更符合要求,傳媒人不應僅僅具備傳統的采寫編評業務能力,更要有深入不同專業領域的社會活動能力。
再次,新聞工作者要腳踏實地接觸現實,養成調查優先、真相為王的職業本能。這是對新聞工作者工作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人職業修養的組成部分。最近幾年,新聞報道的假新聞層出不窮、“輿情反轉”接二連三。辟謠、展示“某某事件反轉”成為輿論場的常態,成為人們日常調侃的樂見話題。拋開刻意造假不說,常見的假新聞也好,輿情反轉也好,簡單來說是記者粗心所致,深入地講便是缺乏應有的探索精神,缺乏實地調查、真相為王的職業精神。當今新媒體遍地開花的環境下,新聞采訪的技術多了,手段也多了,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今天,以往百分之一百的現場采訪現在可以部分地遠程實現,即時通信工具的廣泛使用在提高采訪效率的同時,也為部分記者不求甚解或者弄虛作假提供了方便。有些記者為趕速度、搶效率,在真相尚不明朗或并未到達事件現場認真調查的情況下,單憑一些支離破碎的道聽途說就草率發稿,導致剛剛發出的新聞成為“最近發生的謠言”,對個人、受眾和傳媒組織造成多重傷害。業內常說“內容為王”,這里的內容定當是真實的內容,所以內容為王本質上實為“真相為王”。
此外,新聞工作者還要與時俱進,以符合不同受眾習慣的方式講述動人的故事。現今傳媒業知識構成日益豐富,科班出身的記者在新聞工作者中占據比例越來越大,學院派記者學習了成系統的采寫編評技能,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一些傳統的,有時又是僵化的思維定式,如蹲守式報道、宣傳式報道等,這在新媒體時代靈活多樣的傳播浪潮中,就顯得單調且不合時宜了。例如2014年初中國與日本的外交爭論引發兩國外交官在英國媒體上爆發輿論戰,我國駐英大使使用英國暢銷書《哈利·波特》典故把靖國神社比作“伏地魔”,這種“英土化”表達方式很好地得到英國受眾的認可,比簡單翻譯我們慣常使用的概念在國外更能引起共鳴。(梁栩凌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標注治國理政新高度
已是最后一篇
-
標注治國理政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