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勞動者,每個“小傷”,都可能是他們的終身大事
前幾日,一個叫“秀貴”的賬號,在微信上申請加我為好友。通過驗證后,他給我發來一張照片。照片拍的是一只手,干枯皸裂、布滿黃繭,而中指更刺目地殘缺了。“秀貴”告訴我,這是他妻子的手。就在不久前,作為家里唯一的勞動力,這位不到30歲的女性,中指被織布機絞成粉碎性骨折。
這也讓我想起春節期間回老家時的見聞。很多外出打工回來的老鄉,一握手就能感覺到異樣。這些“傷手”的主人還故作輕松,說是“小傷,沒事,廠里每年都傷好多個”。我打小熟識的一名建筑工人,左手手指早年被電铇削掉一節,去年見到時他又被電鋸拉傷右手背。而說到傷害補償,他們往往一臉無奈,有的是老板加了些工資,有的還在漫長地等待,有的已找不到老板無從索賠了。
這些“小傷”,往往難以引起重視,甚至被認為無足輕重。但所謂“小傷”,對這些勞動者人生的影響,往往卻很大。以“秀貴”家為例,他因病不能干活,上有7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9歲的孩子,家中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妻子一人在蘇州吳江打工。可是意外還是發生了,與左手中指一起斷掉的,是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誰會招一個手指不全的紡織女工呢”,“秀貴”和妻子感到很無助。
國家建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們辛勤勞動。當前,普通勞動者也有了寬廣舞臺可以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但如果丟失了健康,甚至造成了身體的殘損,勞動者難免流汗又流淚。“五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切實維護廣大勞動群眾合法權益”“關心和愛護廣大勞動群眾”。那些遭遇“小傷”的勞動者,權益需要得到維護,生活需要受到關心。
防止“小傷”,最首要的是做好勞動保護,減少意外傷害。對于操作復雜的農業機械,要專業培訓,持證上崗,專業操作。工廠、工地應當時刻不忘培訓和引導工人規范操作、熟練操作,最大限度減少工傷發生。
如果傷害不幸發生,及時專業的治療,就尤為重要。根據陜西渭南手足外科醫院調查,80%的四肢手足外傷患者沒能得到真正的專業治療,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手足顯微外科技術要求高,又苦又累,醫療力量不足、人才出現斷層。第二是,手足外傷患者九成為一線勞動者——農民或工人,他們相對弱勢,常常維權不力,加之自身經濟條件差,很多人主動放棄了救治或后續治療。
說到后續的康復治療,渭南手足外科醫院院長陳鋒發現,殘疾人中有七成是四肢手足殘疾,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都能通過顯微手足外科技術進行整形、矯形、再造,可以減少殘疾,恢復勞動能力。這位經常參加有關部門下鄉義診活動的醫生建議,勞動保障部門應該對傷殘者進行普查、歸類,盡可能地讓這些受“小傷”的勞動者,得到專業醫療機構的持續治療,盡可能地恢復健康。
“小傷”不可小視。對于勞動者,勞動能力是生存的根本,每個“小傷”,都是他們的終身大事。工傷能否獲得救助與賠償,不僅是用工單位的誠信問題,更是法律制度的落實問題。希望“秀貴”的妻子,以及更多受了“小傷”的勞動者們,能得到更有效的救助,重新拾起生活的希望。(記者 龔仕建)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丟掉責任,企業還能走多遠
已是最后一篇
-
丟掉責任,企業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