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禁煙需要及時反饋,靠法律、靠硬規(guī)矩的反饋
近日,有兩則公共場所吸煙的消息引人關注。
一則是有網(wǎng)友微博爆料,濟南某高校老師邊抽煙邊給學生上課。學院負責人表示,已對其進行了通報批評,并暫時停止了她給學生上課,督促其反省。另一則是演員文章在北京市朝陽區(qū)一火鍋店包房內吸煙的視頻被公布,時長接近半分鐘,引來網(wǎng)友批評后,文章表示:“接受批評,嚴于律己!”
這暴露出我國當下公共場所禁煙的窘境,許多“無煙場所”形同虛設。目前全國現(xiàn)有吸煙人數(shù)超過3億,約有7.38億非吸煙者被動吸入“二手煙”。香煙仍是許多地方公共聚餐時的“標配”。在觀念中,好多人也沒把公共場合抽煙真正當回事。名人和高校老師公然抽煙,只是把問題凸顯出來了而已。
為啥煙難禁呢?不妨拿禁止酒后開車作為一個參照。喝酒不開車,為啥漸漸被大眾接受?有人說,是后果反饋的不同。酒駕會造成車禍,后果比較嚴重,反饋比較直接;而吸煙的危害有點像溫水煮青蛙,盡管每年有許多人死于煙害,但不會今天抽煙明天就得病,中間甚至會延遲好幾十年,危害的滯后性,讓人忽略甚至忘記了煙魔猙獰的面貌。
此說有一定道理,然而,細審可知,酒駕和車禍之間,也并非那么直接。有僥幸心理的大有人在,并不認為自己喝一杯酒就會發(fā)生車禍。但是,他怕查,怕交警拿出一個儀器,對他說:請吹一下。這種反饋,可比車禍更直接,“中招”的概率也高得多。一旦被查,交通法規(guī)白紙黑字,該扣多少分、怎么罰,清清楚楚,甚至能給關進去!高曉松此前因醉酒駕車被判入獄,免費為“酒駕入刑”做的宣傳,比在街上刷多少條標語都管用。
公共場合禁煙,也需要這樣的及時反饋,靠法律、靠硬規(guī)矩的反饋。從2006年起,《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正式生效,但目前還未出臺一部禁止在室內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吸煙的全國性法規(guī)。令人期待的是,《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 (送審稿)》已經(jīng)在路上。“不當回事”就要面臨處罰,這種硬反饋才能形成人們頭腦中的自覺,讓公共場所不抽煙和開車不喝酒一樣,漸漸成為社會習慣。(王君平)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優(yōu)秀導游 帶客更自由
已是最后一篇
-
優(yōu)秀導游 帶客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