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消息傳出,北京市今年有望出臺新的“公共廁所建設標準”,年內還將對700座公廁改造提升,達到300—500米之間就有一座公廁。一場“角落里的革命”,正在將“如廁難”的尷尬掃進歷史。
提起廁所,一般人總有“藏污納垢”的聯想,相關話題也難登大雅之堂。但在許多發達國家,廁所早已成為城市建設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議題。有學者提出,“人類現代文明的歷史,是從建立廁所、改變隨地便溺開始的”。從印度哈拉帕文明時期,人們就已建設廁所并擁有完善的排水系統;到1596年英國人哈林頓發明抽水馬桶,改進后推廣到全世界,廁所設備的更新以及管理服務質量的提升,折射出不同時代人們對于生活品質追求的變遷。在某種程度上,“如廁文明”也是生活現代化的衡量標準之一。
根據《英國醫學雜志》統計,過去200多年,人類醫學的最大里程碑,既不是青霉素也不是避孕藥,而是現代化的衛生設施。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類遠離疾病,促使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專業機構測算,衛生設施上每投入1美元,節省醫療費用和提高生產力方面平均能得到大概7美元的回報。“不注意廁所衛生的國家沒有文化和未來”,當每天尚有1000名左右5歲以下的兒童死于惡劣衛生條件導致的腹瀉,25億人沒有馬桶或帶蓋廁所,討論如何為城市和鄉村的廁所建設“雪中送炭”,消除更多家庭的“后顧之憂”,顯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人們的期望相比,中國廁所在數量、衛生、廁位比等方面仍顯不足。“想去文明古國、恐懼中國廁所”“在中國不敢多吃、多喝,怕‘方便’”,是不少外國游客的刻板印象。不過,這樣的窘況正在不斷改善。“中國終于意識到其廁所有許多可改進之處”,英國《電報》如此評價中國從去年以來開展的“廁所革命”。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中外游客的滿意度,無疑要從處理好每年37億游客,超過270億次如廁這樣的基礎事情抓起。
文明如廁習慣的養成,則是扮靚“方便角落”的另一個條件。無論是新加坡通過巨額罰款、民眾監督換來模范公廁,還是日韓、歐美國家在追求清潔、衛生的基礎上,關注環保、關注如廁者的使用方便,正是對使用者需求的高度重視、對廁所軟環境的精心塑造,反過來提醒公眾必須遵守相關規定,摒棄粗鄙行為,切實增強文明如廁的自覺性。事實上,也唯有如此,廁所作為“全世界通用的嗅覺語言和視覺語言”“文明溝通中最短的直線”,才有可能真正擺脫社會治理短板、旅游文明“最后角落”的尷尬處境。
“我知道這個話題非同一般,處理起來也很棘手,但是我們不應該因為虛假的文雅,而不去關注那些影響千百萬人健康和舒適的問題。”1858年,針對“那些礙眼的、使大城市受到批評的瘟疫地區”,英國人喬治·詹寧斯提出了建造適合“現代文明發展階段的廁所”的提議。“一個民族的文明可以從他的室內和衛生用具來衡量”,在平均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人缺乏衛生設施的今天,“從社會各種禁忌中被解放出來”的廁所,或許更應該像家里客廳一樣去用心打理。這不僅對于保持各國人群的健康至關重要,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呂曉勛)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新華時評:用陪伴溫暖每一天的平凡
已是最后一篇
-
新華時評:用陪伴溫暖每一天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