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全面從嚴治黨的倫理精神
倫理精神是一種以善為終極目標的精神。任何一個人或組織的行動,都必然要以某種善理念為精神向導。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是最大的善。具體落實到全面從嚴治黨,則要求全黨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立黨宗旨,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矢志不渝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
樹立共產主義崇高道德理想。倫理學關注的首要問題就在于,它的至高道德理想是什么。中國共產黨的崇高道德理想從根本上決定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倫理精神與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章程》開宗明義地指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道德理想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崇高的道德形態。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要著力關注部分共產黨員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問題,做好“補鈣”工作。
秉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倫理依歸。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即公私義利關系問題是倫理學的又一基本問題。為公還是為私是檢驗為政者是否清廉的試金石,而廉潔與否又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故公私之交乃存亡之本”(《商君書·修權》)。《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明確指出,“堅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廉潔從政、廉潔用權,自覺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和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立黨宗旨和不變本色,黨員干部的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這就決定了全面從嚴治黨必然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自身的倫理依歸。
躬行以人民福祉為核心的公共善理念。在善惡判斷標準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是否促進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為根本標準。這一倫理標準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善必然是以人民為本位的、公共性的至善。“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不變的價值追求,“人民性”是永恒的價值底色,“人民主體地位”是永遠的價值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把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根本福祉作為黨貫徹始終的最高理想和價值追求,并將之作為檢驗每一個黨員行為善惡好壞的標準和指南,這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倫理實質。
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的倫理實踐
倫理精神只有轉化為人的行為,才能產生強大的力量。缺失了每一個共產黨員切身的倫理實踐這個關鍵環節,全面從嚴治黨的倫理價值不僅無從實現,而且會失去人們的真心信仰與尊崇。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全面從嚴治黨的真正實現,關鍵在于黨員干部時時牢記黨的要求,于每一念、每一行處嚴于律己,行在實處;各級黨組織從嚴執紀,把黨的紀律規矩切實立起來,不斷深化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倫理實踐。
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治黨原則。新的形勢下黨情國情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我們黨正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不斷推進執政黨建設的縱深化、全面化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講到,加強執政黨建設要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原則,并將其落實到思想道德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的各個環節。“管”主要是本著教育先行、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強全體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黨性教育、組織紀律性教育、作風教育,建立對權力的有效監督機制,扎緊制度籠子,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制度利器。“嚴”則要做到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堅持黨紀嚴于國法,讓紀律成為管黨治黨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線。
堅持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的雙效機制。依規治黨是全面從嚴治黨的“硬”路徑。依規治黨的前提是有規可依,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管黨治黨的總規矩。以黨章為核心的黨的制度規范體系,包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內涵,是黨員行動的“硬約束”。依規治黨要求各級黨組織切實擔當和落實好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堅持黨紀面前一律平等。以德治黨是全面從嚴治黨的“軟”路徑。以德治黨的“德”是理想信念與優良美德的有機統一。樹立共產黨員的崇高理想信念,堅持黨性修養,以德為先,充分發揮黨員的主體地位和道德感召力,讓廣大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黨的倫理和價值關懷,保持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
注重自律與他律的內外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自律是人類道德品行的基礎,他律則是人類道德規范內容的來源。中國傳統文化也歷來強調通過自律自省來提高道德修養水平,正所謂“為仁由己”。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持了自律與他律相統一的原則。就每一個黨員干部來說,自律不過硬,思想道德不夠堅定,就會為貪念和誘惑提供可乘之機。同時也要看到,他律在廉潔自律精神的養成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當道德主體還尚未形成穩定的自律人格時,他律規范的約束性力量更是必不可少的外部助力。《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正是起到了這樣一種約束和懲戒的作用,使每個黨員常存敬畏之心;各級黨組織也要在日常的組織生活中加強對黨員個體的紀律約束和矯正機制建設,為廉潔自律道德人格的養成保駕護航。
鍛造全面從嚴治黨的倫理主體
穩定的道德品格是善行的最佳保障。黨員干部要想在行使黨與國家賦予的權力時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善始善終,就必須時時牢記自己作為人民公仆的本色,與人民心連心;在反復的倫理實踐中嚴守黨的規矩,不斷提高自身的黨性修養和道德素養,塑造和養成崇廉拒腐、崇德修身的廉潔品格,為全面從嚴治黨奠定堅實的倫理主體基礎。
正心誠意、慎獨慎微,常懷敬畏之心。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對治國者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理想。要實現這一理想,要先正其心,誠其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對每一個共產黨員來說,正心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忠誠于黨和人民,誠意則是勿自欺,誠實面對和堅守自己的道德良知。正心誠意還要求每一個黨員干部和黨組織都要常懷敬畏之心,畏黨紀國法,畏權力之為利器,畏黨與人民重托。只有常懷敬畏之心,才能慎獨慎微,時時自重自警自省,敬畏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永葆人民公仆本色。
秉公用權、勇于擔當,常行公正之道。作為人民公仆的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是否能夠廉潔用權,用權為公,直接關系到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無私才能無畏,無私才敢擔當。如果沒有一顆秉公之心,只為一己私利患得患失,自然也不會有敢于和甘于為了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較真硬碰、任勞任怨、盡心竭力的擔當感和奉獻精神。“公生明”“廉生威”,“廉潔”一詞本身就內含公正之義,公正才能無私、無私方能明察是非曲直,任人唯賢,“廉之謂公正”(《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常行公正之道,秉公用權,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保證領導干部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
尚儉戒奢,厲行節約,常記勤儉養德。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是我國最為悠久的傳統美德之一,也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古訓,無論對于“治國”還是“齊家”都關系重大。“勤”還與“能”緊密相關,執政能力的提高來自勤政為民的務實實踐,這是堅持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節儉與奢靡相對,主要指人們對待個人欲望的理性態度,它要求人們節制自己非分的物質需求,約束自己不合理的消費欲望,節約財用。儉所以養德裕民富國,奢所以敗身敗家敗國,不可不戒慎以對。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加強對黨員干部“八小時以外”的生活進行監督,以防生活作風上的不檢點、不節制對“八小時以內”生活的侵蝕,推動黨風民風向善向上;黨員干部更要嚴于律己,廉潔修身、廉潔齊家,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總之,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每一位黨員、干部和各級黨政組織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責任,自覺遵守黨章,嚴格執行和維護黨的紀律,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約束,把握并踐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的倫理價值和道德要求,努力養成崇德修身的廉潔品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作者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 郭廣銀)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折射中國文明的鏡子
已是最后一篇
-
折射中國文明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