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舌尖上的中國》等電視片走紅海外,再次引起國際社會對中華美食、中華文化的關注。其實,經歷3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能夠貢獻給世界的不僅包括形而下的“器”,而且包括形而上的“道”。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就是基于這一判斷和考慮。著力打造“學術中的中國”,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
《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獲得成功,不僅在于其畫面精美、臺詞生動,更重要的是該片的制作團隊對中華美食文化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其實,美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要素,學術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的要素。中國的學術從老莊孔孟時代起就蔚為壯觀。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視學術發展,尊重知識人才,使得今天的中國學術界百花齊放,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我們黨歷來強調中國“應對人類有較大貢獻”,思想上、理論上、學術上的貢獻應當是“較大貢獻”中的重頭戲。在學術領域樹立中國形象,從“舌尖上的中國”走向“學術中的中國”,讓世界了解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了解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可謂恰逢其時,也是世界所需。中國學術界首先要有這個底氣和自信。
樹立學術自信、打造“學術中的中國”,應秉持科學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在這個問題上,用僵化教條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或是唯西方理論和學說馬首是瞻,或是不加甄別地對待傳統文化,都是需要避免的治學誤區。避免這些誤區,必須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奇跡”的創造、中國學術的繁榮發展,須臾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主義最為成功地實現了意識形態性與科學性相統一、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換言之,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馬克思主義,兼具政治性、科學性、學理性,可以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豐富發展。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中國奇跡”。同樣,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也能成功打造“學術中的中國”。
樹立學術自信、打造“學術中的中國”,還需要我們以研究解決中國問題為中心,關注現實國情、服務改革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方面研究中積極推進學術創新。此外,在人類已經成為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更多地關注全球性問題,努力在全球經濟發展、和平空間構建、環境危機應對、公共產品供給等諸多研究領域拿出真知灼見,不斷提高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參與度、話語權,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源源不斷地貢獻中國智慧。當然,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有了好的學術成果,還要會“包裝”、善“營銷”,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在這個問題上,《舌尖上的中國》制作發行中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在打造“學術中的中國”時吸收借鑒。(楊莘)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地鐵商務車廂:吐槽背后有期盼
已是最后一篇
-
地鐵商務車廂:吐槽背后有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