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無法獲得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人民的呼喚和向往,也是歷史賦予的責任與使命。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建設被置于日益凸顯的位置,并隨之開啟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十年征途。文化基礎是厚實了,文化整體水平是提高了,但制約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有待滿足,文化軟實力與我國文化資源大國和文明古國的地位還不相匹配。
實踐無止境,改革無窮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了新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進行了頂層設計。改革,但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能變;發展,但“為人民服務”的中心不能偏;創新,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不能丟;開放,但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不能忘;尊重市場,但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不能破。
近年來,從辦文化到管文化,文化行政部門職能持續轉變,簡政放權做足做實,給企業松綁給創新添柴。從小市場到大市場,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不斷完善,鼓勵競爭保障公平,市場激蕩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壯大。從內循環到大循環,文化與金融等其他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從先行先試到重點下沉,多個部門著眼文化小康統籌協調,補齊短板兜住底線,加強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建設,滿足文化民生需求。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邁出了新的步伐,闖出了新的天地。一個個喜人的數字也從側面印證了文化市場的生機盎然和文化活力的熱烈迸發。“一子落”激發“滿盤活”。文化體制改革,已經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紅利,激活了全民族創造活力,也必將凝聚起更為磅礴的精神力量。作為“五位一體”中的關鍵一環,文化領域的創新改革還將與經濟、社會等領域相互作用,并最終放大改革的效應。而伴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民族文化的根基將扎得更穩,文化自信也將更加堅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當前文化體制改革正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我們要堅定文化體制改革的信心和決心,唱響文化中國最強音,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光明日報評論員)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青春,勿忘家國與邊關
已是最后一篇
-
青春,勿忘家國與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