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近日報道,到目前為止,國家旅游局推出的“最惡劣不文明游客黑名單”上,共有19條記錄、20個名字,引發國內輿論廣泛關注。這份黑名單涵蓋了干擾航空運輸安全、辱罵毆打導游、赴國外旅游干擾當地機場工作人員及領隊履行職務、攀爬損害景區景觀等4類行為。
旅游文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往往輿論熱烈,懲罰單薄,起不到警戒作用。國家旅游局推出的“最惡劣不文明游客黑名單”,對游客不文明行為進行個人點名式的批評,相對以往籠統地提出某地或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是一個進步。但是,僅僅讓不文明游客曝光,并不足以達到減少旅游中不文明行為的目的。只有讓不文明游客在以后一段時間內都不“方便”出行,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首先要區分游客不文明行為是否涉及違法問題。比如,在這次曝光的黑名單中,游客周躍強行打開飛機座位旁兩道應急艙門,警方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對他的違法行為予以治安拘留15日處罰。
而唐代東、李文春因攀爬雕像照相,造成了惡劣社會影響。雖然這些游客的行為不違法,但是也應該接受相應的懲罰。比如,在“黑名單”公布的三年內,不允許他們享受打折機票或景區打折門票,降低其出行便利程度,提高其出行成本。讓不文明游客在以后的旅行途中,都能想起自己上次旅游不文明行為為他們帶來的苦惱,黑名單的目的便達到了。
除了一時的處罰,還應有相應的配套措施,不能處罰時記得,處罰完忘記,這樣的處罰相當于“走形式”。
目前,全國沒有建立起一張統一的“黑名單”。雖然各省有“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某些景區建立了各自的“黑名單”;中國航空運輸協會建立“黑名單”后,5家航空公司也建立了“黑名單”。但是,這些“黑名單”各自為政,其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黑名單”聯動,游客一旦發生不文明行為,就會受到多方壓力,其威懾力自然放大。
“游客黑名單”不能沒有牙齒,“黑名單”沒有牙齒,等于沒有武器。只有為“黑名單”建立相應地配套措施,按照其管理規律辦事,才能讓“游客黑名單”發揮最大效用,為游客種下旅游文明基因。(張琪)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