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對暑期實習生進行問卷調查,不少人表示不滿,其中,“無事可干”位居吐槽榜首,之后是“工作量大,被當作廉價勞動力”和“干端茶倒水等雜活,接觸不到專業技能”。與此同時,筆者還關注到這樣一則新聞:河北小伙郜坤石家莊學院畢業后創業開包子鋪,專程跑到天津,想跟“狗不理包子”傳人學手藝。他屢次碰壁,但毫不氣餒,住不起賓館,就在廣場的長椅上睡了好幾個晚上,餓了就啃塊饅頭,終于感動了老師傅,學到了“真經”。現在,他的包子鋪生意紅火,年底準備再開兩家連鎖店。
據悉,今年高校畢業生76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為此,黨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好政策,努力創造更多的機會,營造良好的氛圍。但對于大學生個體而言,這些政策如同暑天里的樹蔭,必須主動走到樹下才能乘涼,否則,就與你沒有關系。
實習,作為入職前的必要階段,碰到一些不如意的情況,是太自然不過的事。比如,吐槽在實習單位“無事可干”,那么你用行動證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了嗎?吐槽“被當作廉價勞動力”,那么你有開出“高價”的底氣和資本嗎?吐槽“干端茶倒水等雜活”,那么這些雜活你干得讓人滿意嗎?要說吐槽,學習包子技藝的郜坤可能有更多的理由,他可以吐槽廣場的長椅太涼、啃的饅頭太硬、“狗不理包子”鋪的老師傅將他拒之門外,等等。但是,這有用嗎?
對很多實習生而言,為何“無事可干”?很顯然,不是用人單位人浮于事,太過清閑,而是這些實習生沒跟上節奏。有的不善表達,看到老師,臉一扭,頭一垂,視而不見;有的不推不動,老師不安排任務,正好樂得清閑,優哉游哉;有的得過且過,把實習當成走過場,吹著單位的空調打游戲,心安理得。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用在實習就業上也是如此,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同一學校的同學一起實習,幾個月后,有的簽約就業,有的則黯然退出。如此結果,能一味吐槽實習單位嗎?
賣包子的大學生和無所事事的實習生,兩下相較,最重要的差別,是前者能主動適應社會,而后者則期待社會適應自己。在郜坤身上,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吃苦,不退縮,為自己的夢想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時,能認清就業形勢,沒有等、靠、要,面對荊棘遍布的創業之路和反對之聲,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實現夢想。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這份難得的清醒十分可貴,自己是誰,想要什么,定下目標就奮勇向前,百折不撓,哪怕是開包子鋪,也比別人做得紅火。反之,一有不順就怨天尤人于事無補,殊不知有些實習生在抱怨“無事可干”的同時,在用人單位眼里,他們也許正是“眼里沒活兒”呢。
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要時刻提醒自己:世界不是為我而存在的,社會不是為我而構建的,別人不是為我而活著的,一味吐槽恐怕沒用。
值得一提的是,郜坤還有一個公益夢想,下一步要給敬老院、環衛工人免費送包子。這又給我們一個啟示,對于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你有多大的心胸容納這個世界,世界就能為你提供多大的舞臺。 (張 爍)
- 上一篇:
-
讓人生更有質感
已是第一篇
-
讓人生更有質感
- 下一篇:
-
“洪荒之力”的知識產權力
已是最后一篇
-
“洪荒之力”的知識產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