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據媒體報道,今年清華大學通過自強計劃和國家專項計劃共錄取348名考生,占總招生規模的10.2%。其中,通過自強計劃獲得30分到60分加分認定,并最終圓夢清華的考生比去年增加18人,增幅達21%。據悉,為了真正挑選出具有自強精神的寒門學子,清華大學自2011年起精心組織該項計劃。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推出面向農村考生的專項招生計劃,針對農村考生定向招生,給農村考生更多圓夢名校的機會,其意義不只是每年向農村考生多提供招錄名額,更體現了對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的維護,以期讓農村考生“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幫助寒門學子通過教育實現階層流動,有賴于政府實施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恢復高考初期,高考升學率雖低,但“寒門英杰輩出”是那個時代的溫暖記憶。然而,近年來城鄉教育不均衡有所加重,“寒門難出貴子”成了繞不過去的尷尬。
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高等教育前段”(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教育階段)投入差異大,使得“超級中學”大多集中于城市,農村學生處于明顯劣勢,導致農村學生接受的基礎教育質量普遍低于城市學生,被重點大學錄取的比例也相應較低。但也要看到,無論是“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還是“進一步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近年來一系列針對教育資源分布失衡的改革政策不斷推出,各級政府暢通多種渠道,為農村子弟和他們的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成才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名校招生向農村學子傾斜,只是眾多渠道中的一個。
瑞典著名教育學家胡森提出,平等具有三種含義,首先指個體的起點,即每個人都有不受任何限制地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其次是指中介性的階段,即教育過程中受到平等的對待;還指最后的目標,促使學生取得學業成就的機會平等。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由此觀之,名校提高農村生源比例、擴大中西部招生比例等能夠“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但對于農村考生而言,教育扶貧除了高考政策優惠,更需加大基礎教育方面的投入,讓農村、中西部孩子能夠和城鎮孩子享有同樣優質的教育資源。
簡言之,“高考扶貧”不能止步于招錄階段。長遠來看,無論是教育內部還是外部環境的改觀,如果不能切實讓寒門學子享有教育過程和教育內容的平等,“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就難以消除。唯有讓更多優質教育資源惠及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農家子弟,教育公平才真正可期。(郭立場)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個人家史為你“補鈣”
已是最后一篇
-
讓個人家史為你“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