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8月26日電(記者蕭海川 段續)一通陌生的來電,電話那頭的人能直呼你的姓名。他還知道你報名哪場考試,知道你正準備買房或新房將要裝修,知道你的孩子今年是否參加了高考……
近一周時間,山東臨沂接連發生3起電信詐騙學生案件。辛苦積攢的學費、生活費被悉數騙盡,更有兩個鮮活的年輕生命在悲憤交加中隕落。人們不禁追問,為什么騙子掌握的信息如此精準,還能及時更新?
如果說,實名制落實不嚴的虛擬號段為詐騙分子提供了“隱身衣”,那么被大量泄露與販賣的公民個人信息,無疑是他們屢屢得手的兇器。
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有55%的網民收到過“冒充公安、衛生局、社保局等公共機構進行電話詐騙”的詐騙信息。近一年的時間,國內6.88億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達915億元。
個人信息的泄露途徑,無非是通過接觸數據的工作人員、儲存數據的第三方企業,以及憑借技術手段破解、竊取數據庫信息。信息泄露必然會留下蛛絲馬跡,倘若能第一時間發現數據被泄露,尚能為及時挽回損失與消除影響贏得主動。相反,假如對保管的信息數據不聞不問、麻痹大意,數據信息被大肆盜取卻還被蒙在鼓中,最終將難逃法律追責。
面對肆無忌憚的公民個人信息泄露,法律仍是最強有力的武器。去年11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確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相關罪名的適用情形與刑罰措施,同時增加了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要求。在司法實踐中,不少泄露、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分子已經受到法律的制裁。
巨額財富消解無形、美好家庭家破人亡、年輕生命接連凋零,公民個人信息泄露貽害無窮,更是社會難以承受之重。惟有從業者高度重視信息數據的安全保護,職能部門不遺余力加強監督,司法機關嚴厲懲處泄露、盜取、販賣信息的黑手,才能為公民隱私穿上“保護衣”,不讓公民個人信息成為騙子手中的兇器。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中國女排奪冠 精神鼓舞國人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國女排奪冠 精神鼓舞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