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要促進傳統孝文化不斷轉化、演化,使其煥發出時代生命力。趙玉國攝/光明圖片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宗法社會和家國一體的社會制度下,孝文化由家庭倫理、家族倫理擴大到社會倫理和國家倫理乃至整個文化精神體系和文化實踐體系,成為人們非自覺的文化認同和社會集體心理意識。但是,孝文化作為中國傳統小農經濟和宗法制度的產物,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被注入了許多封建的和不合理的內容,因而不同歷史時期,特別是近代以來,孝文化的保守性、封建性、愚民性、不平等性等受到了猛烈批判。究竟應該如何全面審視和科學對待傳統孝文化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孝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因和文化傳統,是我們不能、也無法割舍的重要文化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促進傳統孝文化不斷轉化、演化和煥發出時代生命力,是延續民族文化血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
在中國古代,“家”是傳統社會的基本單位,孝文化最早是作為家庭倫理規范而存在的,主要調節的是親子關系,具有歸親、繼親、養親、敬親、順親、諫親、侍親、葬親、祭親等豐富內涵。《孝經》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孝”被視為天、地、人三才之“道”,不僅維護了家庭關系中長幼、尊卑秩序,而且成為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家庭倫理觀念,即傳統家庭孝道。
傳統家庭孝道是一個內容極其繁蕪的龐雜體系,從歷史視角來看,孝文化在家庭道德與行為規范方面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又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例如,傳統孝道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者不孝;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些思想在傳統社會被演化為片面保全身體和一味追求傳宗接代的硬性要求,甚至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文化陋習。又如將“孝”與“順”等同,認為孝道就是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從而演化為嚴格的父權制,違背了孝文化的道德本性,扭曲了人性的發展。另外,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祭親”思想被逐漸演化為傳統禮教,而成為重形式輕內容、重禮數輕情感的儀式,一些思想甚至被演變為封建迷信,等等。
正因如此,20世紀以來傳統孝文化被視為封建糟粕,受到嚴厲批判,甚至徹底否定。據此,一些學者反對將孝文化判定為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認為它有太多的糟粕,是封建社會的舊道德和舊傳統,違情悖理,愚弄百姓。的確,孝文化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扭曲和異化,但是,撇開封建泡沫,肅清消極影響,傳統孝文化仍不失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傳統社會,孝文化作為家庭倫理最重要的規范,調節著自天子至庶人的行為,并逐漸升華為人們自覺的道德行為,促進了家族和睦與社會和諧。如果從整體上否認孝文化,就好比把洗澡水與嬰兒一起倒掉,也就丟棄了中華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割裂了中華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因。
傳統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形態,而是一種具有開放性和擴展性的倫理道德規范。具體來說,作為家庭倫理的孝道思想,從調節家庭、家族關系開始,向外推衍而成為社會倫理規范和國家政治規范,完成了從私德向公德的倫理轉換。如果說作為私德之孝主要規范的是親子倫理關系,那么上升為公德的孝,如對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對國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規范和協調的便是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關系,對于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與促進國家統一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家國同構的傳統社會,由于受到宗法制度、封建專制集權等多重影響,孝文化“孝忠道一”傳統中還存在一些亟待摒棄的消極因素。例如,在“三綱”的倫理關系中,“君臣體系”“父子體系”和“夫妻體系”都被專制統治者追求的功利性所取代,演變成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孝文化的權威意識和等級特征逐漸強化,“父為子綱”“君為臣綱”的尊卑等級森嚴,父權、君權至高無上,等級化、權威化趨勢日益增強,嚴重扭曲了人性,扼殺了平等的價值觀念。
從倫理道德與政治規范的視角來看,傳統孝文化雖然曾走向極端化,甚至被異化和畸形化,但是,其在維系人心、穩定社會價值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哪怕在今天,其對于培塑和諧思維、構建和諧社會、推行和諧世界理念等等,都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一方面要結合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重新認識孝文化,賦予傳統孝文化以新的內涵,促使其創新和轉化;另一方面要結合民族特征和現代人文精神,重新審視和批判繼承傳統孝文化,促使其去極端化、去封建化、去等級化、去愚昧化,建構新型孝文化。
“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是儒家學說的理論核心。以此為邏輯起點,經過推衍和演化,逐步發展為中華文化的核心。“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第二十章》)何謂“親親”?“親親,仁也。”(《孟子·盡心上》)簡單地說,“親親”即愛父母,是原生意義的“孝”,亦就是“仁”。根據以上理解,可以看出“孝”與“仁”同宗同源。具體而言,“孝”是“仁”的出發點和基礎,亦是仁愛倫理的最低底線或第一倫理原則;而“仁”是“孝”的擴展,亦是“孝”的核心理念與文化精神。從價值內涵上看,孝仁文化具有三層內蘊。一是孝悌,為行仁開源;二是仁愛,為達道立本;三是守道,尊重自然規律,尊愛萬物法則。孝仁文化的三層內涵層層推衍,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最終上升為一種自覺的文化精神,在中華浩瀚的文化長河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作為中華文化的總體性把握,孝仁并不是一般性地停留在人們的主觀情感上,而是廣泛滲透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成為個體生存和社會運行的主導文化模式。
(韓美群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化傳統視域下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5BKS1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光明日報評論員:神州共此月圓
已是最后一篇
-
光明日報評論員:神州共此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