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生活在當代的我們,不能失去綿延數千年之久的秋天況味。咂摸這味道,要靠草木栽植的一鋤一犁,環境治理的矢志不渝,發展模式的巨大轉變。
秋天,是個詩意興發的季節,杜甫寫出了七律《秋興八首》,歐陽修寫過辭賦《秋聲賦》,郁達夫寫過散文《故都的秋》,都是名篇,可見清秋在國人審美中的地位。“風物最宜秋”,中秋團圓賞月、登山賞紅葉等傳統習俗在今天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趣。
相較于春天的萬物復蘇、姹紫嫣紅,秋天是以“清”的形象出現的,更在生與老的轉圜中將審美引向深層與幽處。金風掃盡炎夏,秋高氣爽,木葉斑斕,加之豐收在望,原本就適于搖落世間紛擾,登臨以賞秋色、聽秋聲。蘇軾在談論文章時曾說:“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這一論斷實則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普遍觀念,清秋之美正可從中得到解釋。不僅是審美范式,傳統中還有不少秋日的習俗,最有影響的要數七夕曝衣乞巧拜雙星,中元祭祖放河燈,中秋團圓賞月飲桂酒,重陽登高賞菊插茱萸……生命和宇宙仿佛都有了溫暖和韻律,在詩意中鮮活地融徹起來。
可見,秋天的況味不僅是哲人的凝思、文人的妙筆,更長久地存在于先人的生活趣味、民族的集體審美。可以說,秋天獨有的況味,是中華文化鮮明而獨特的身份標識。
不得不承認,今天的我們雖然依舊熱愛著清秋的風物和習俗,但是相比古人,多少顯得興味黯然了。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建設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付出了代價與犧牲,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成為嚴肅的時代話題,審美的轉變、景區的喧囂等因素弱化了欣賞和回歸自然的興味。
如何在現代中國喚起詩意的秋天況味?恐怕先得有“境況”,才能有“興味”。“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在環境建設上不斷發力,秋月灑清輝,舉目見繁星,紅葉漫山,麥浪低俯,當這些景色能夠輕易地呈現于人們的生活中,“詩意地棲居”才能從勵志的“雞湯文”,轉變為難以察覺的生活常態。詩意的呈現不僅是吟詠詩句,而是當“2015年北京‘藍天’比前年多14天”“《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發布”“2015年多家環保組織共提起環境公益訴訟37起”等新聞多了起來,才能真正讓詩意具象化,其復蘇才有了可觸摸的落點。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物質生態的改變,與心靈滋養有著密切的關聯。生活在當代的我們,不能失去綿延數千年之久的秋天況味。咂摸這味道,要靠草木栽植的一鋤一犁,環境治理的矢志不渝,發展模式的巨大轉變。在物質世界的艱苦付出,終究會反哺精神世界,生態之美也將會和發展的勁頭與文化的繁盛同頻共振。(董宇宇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編輯)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拼酒不是文化
已是最后一篇
-
拼酒不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