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文化,如今遇到了不小的危機。試看身邊,“曼哈頓”“威尼斯”“維也納”等洋小區、洋地名屢見不鮮,幾千年的城市名片、伴隨幾代人的鄉愁記憶隨之煙消云散;各種山寨的洋建筑、各種洋設計師“奇奇怪怪”的建筑作品,與周圍的建筑風格、人文自然環境極不協調,卻在多地被奉為“地標建筑”,引來各種惡搞;一些外國小藝人在國內被視為大明星,憑著一張異國的臉龐就能瘋狂撈金,讓人大跌眼鏡……
如此種種怪現象的背后,都折射了人們對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冷漠和不自信。
近代以降,隨著西方侵略的加深,國人尤其是進步分子深感自己的堅甲利兵、聲光化電落后于人,甚至文學藝術也大不如人。后來,索性將傳統文化視為“腐朽落后”,貼上封條。“言必稱歐美云云”的現象和心態逐漸形成。
且不說“迷于彼而忘其我”的態度存在問題,文化的學習也絕不是拋棄長衫馬褂再穿上襯衫西裝那么簡單。西方的不少文化的確光彩照人,但若缺乏對其歷史文化傳統和文化藝術體系的深入考究,又疏離本民族傳統,便十分容易陷入跌跌撞撞的慌張。而我們的一些“學習”顯然只得西方之形、又忘本國根本。所以,明明是廣受追捧的西方音樂、電影,我們卻只盯住了設備多豪華先進、畫面多刺激炫目,使自己的作品很難讓中國老百姓滿意,外國觀眾買賬的也寥寥無幾。
作曲家趙季平曾說,現在國內音樂學院的教育多是蘇聯和歐美體系,從理論上嚴格地講,我們只是在學習他們的技法,但學習過程中卻造成了自己民族音樂語言的缺失。這種缺失表現出來的就是對民族音樂的不自信。“要縮小與世界先進音樂教育的差距,中國民族音樂對學生的滋養非常重要。”
可見,文化終究需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打個比方,別家園子里有鮮艷美麗的花,于是折來一束放在自己的花瓶中,看似一片春意,實際不能長久。這時最重要的是反求諸己,看看自家究竟有沒有好花,分析別家的花為什么好,仔細探查土壤、肥料等因素的影響。
從歷史悠久的神話傳說、各具特色的民間文藝,到博大精深的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元曲,百花齊放的中國從來不缺少美。而通過與現代藝術的融通,無論是《臥虎藏龍》《大圣歸來》等影片,還是關峽、譚盾等中國音樂家由交響樂演繹的中國傳統音樂,或是里約奧運會上中國自行車隊的花木蘭、穆桂英京劇臉譜頭盔,都因濃濃的中國神韻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我們應有足夠自信從傳統中發現好花、在創新中培植好花。
之前去貴州彝族地區采訪,一位彝族老人回憶,他們曾去國外訪問演出,外國人要和他們跳“迪斯科”。這些山里來的老人哪里知道什么是迪斯科。“現學現賣肯定不理想。”于是,他們分析了音樂節奏和動作,把彝族舞蹈元素巧妙地融合進來。“一曲舞罷,當場所有外國人都震驚了,都要向我們學‘彝族迪斯科’!”老人深有體會地說,如果當時一味地模仿跟風,肯定容易讓人笑話,而時刻不忘老祖宗的好東西,就能讓我們時時有力量、有自信,昂揚地展現民族的風采。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傳統文化無疑是中國人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在它的滋養下,我們無疑會成長得更加健康充實、自信從容。(鄭海鷗)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電視熒屏呼喚傳統文化之美
已是最后一篇
-
電視熒屏呼喚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