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現代化,注定是在延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來生長現代文明,而不是要割裂傳統,另起爐灶來搞現代文明
曾去北京郊區的潭柘寺參觀,被這樣一個場景深深震撼:千年古樹前排起頂禮膜拜的長隊,白發蒼蒼的老人,對著古樹閉目祈福,神情專注,良久方罷。一棵古樹,為什么能夠激發人們最為深沉的敬畏之心?或許是因為,古樹是時間的一個具象符號,人們向古樹祈禱,實際上是在向時間表達敬畏。而時間的深沉力量,正在于其涵養了文化,塑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與心靈。
千百年來,中國人生活在歷史之中,歷史所代表的時間之軸,是中國人的精神寄托。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民族”。黑格爾也承認,“歷史必須從中華帝國說起,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中國實在是最古老的國家”。皇皇二十四史,構成了一整套綿延不絕的時間譜系,王朝是興是亡以此為鏡鑒,人生是功是罪以此為準繩。這樣的歷史感,是中國文化最為顯著的特性之一。
除了這種延續性,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還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有學者說,“中國文化中有教無類的觀念與民胞物與的思想,則有極大的包容性”,這是一種天無不覆、地無不載的包容與接納。中國文化沒有絕對真理的傲慢,中國歷史上也沒有發生宗教戰爭。中國文化追求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充分說明我們的文化是多么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不僅如此,中國文化還展現出獨特而深刻的思想景深。比如說,人們通常認為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非常系統完備的工商思想和發展實踐。管仲曾提出,“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備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于財者,商工不備也”,認為富國強兵最重要的是工業與通商,這叫做“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春秋時期齊國的都城臨淄由于工商業而盛極一時:“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可見當時齊國工商業的發展盛況。這個例子,從一個視角展示中國文化的豐富性。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國家治理、社會發展以及世界秩序構建等各方面,中國文化都能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初次遭遇現代文明,就經歷了長達百年的跌宕起伏。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一個民族可以在工具理性、科學技術上效仿西方,甚至比西方還要西方,但是在文化內核、心理結構上卻秉承傳統。我們是現代的,但我們不是西方的。從海昏侯墓展覽排起的長隊,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獲得90后支持,都說明普通中國人心中涌動著一股回歸傳統的濃濃鄉愁。我們的現代化,注定是在延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來生長現代文明,而不是要割裂傳統,另起爐灶來搞現代文明。
有人把西方文化稱為“罪感文化”,把日本文化稱為“恥感文化”,而中國文化則為“樂感文化”。梁漱溟這樣描述中國文化——“不外乎養的一種和樂恬靜的心理”。積極、樂觀、向上的正能量是人類的普遍訴求,如果說“罪感文化”與“恥感文化”擁有昨天,那么我們的“樂感文化”或許將擁有人類的明天。(李 拯)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敬畏歷史,就是捍衛良知
已是最后一篇
-
敬畏歷史,就是捍衛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