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取票難拖了“鐵老大”的后腿
新華社合肥10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楊玉華)中國鐵路總公司消息,自9月30日起,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連續8天超千萬人次。多地超過半數甚至七成的國慶長假出行旅客選擇網絡購票,車站排隊買票的少了,但排隊取票卻在一些地方成了新的難題。鐵路線上服務日趨完善的同時,線下服務也得跟得上,不能拖了“鐵老大”的后腿。
節日期間熱點車站取票難暴露了鐵路線下服務的“短腿”——一些車站自動取票機配置不足;不少地方進站驗票系統滯后,無法實現刷二代身份證進站;安檢和進站調度不能根據線上旅客出行信息實現精準調度等。旅客在享受了網絡購票的便利后,卻在取票、驗票、安檢等環節遭遇堵點。這說明鐵路方面的線下服務還沒有完全跟上線上服務革新的步伐。
“互聯網+”為“鐵老大”促進產業升級、加速市場化改革提供了良好技術環境。新技術帶來了鐵路出行的新變化,但“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的服務宗旨不能變。不但不能變,還迫切需要鐵路方面順應形勢升級服務,利用互聯網技術、多站在出行百姓的角度想問題,主動創新、方便旅客。比如取票機是否可以走出火車站,設在居民區的便利店、商場等地,讓老百姓隨時可取票,減少火車站壓力?在實現刷身份證進站的基礎上,未來是否可實現刷手機電子憑證上車?利用網絡購票掌握的大數據,鐵路方面是否可以實現即時提醒,為乘客提供取票、安檢等精準信息?這些從技術上看并非難題,關鍵是還要牢固樹立旅客為本、主動服務的意識。
我國高鐵已經邁入2萬公里的新時代,從綠皮車到子彈頭,在“顏值”提升的同時,廣大旅客更期待鐵路能以更創新的思維和更親民的服務,提升“內涵”和“氣質”。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理想信念教育必須直面現實挑戰
已是最后一篇
-
理想信念教育必須直面現實挑戰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