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并不如煙。
2011年10月5日,兩艘中國商船“華平號”和“玉興8號” 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襲擊,13名中國船員遇難,船上后來被發現藏有大量冰毒。案件發生后,國內迅速抽調200多名精干警力組成專案組,全力開展案件偵辦工作,以還遇難同胞清白與公道。2012年4月25日,“10·5”案件聯合專案組在老撾波橋省抓獲案件主犯糯康。2013年3月1日,案件主犯糯康、桑康·乍薩、依萊、扎西卡在云南昆明被執行死刑。
電影《湄公河行動》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改編。為解開中國商船船員遇難背后所隱藏的陰謀,查明真相,中國決定派出緝毒精英,組成特別行動小組,潛入金三角揪出幕后黑手。影片中,云南緝毒總隊長高剛接受特殊任務,率領一支驍勇善戰的戰斗小組進入泰國境內,與潛伏在泰國的情報員方新武碰頭。調查發現,真正的兇手在嫁禍殘害無辜中國船員后,不但逍遙法外,更意圖利用毒品制造更大的陰謀。歷經數輪生死鏖戰,毒梟“糯卡”最終落網。
除了真實事件本身的震撼性,影片呈現出的刺激、熱血效果深深令觀眾折服,紛紛稱贊制作水準直追超“燃”的好萊塢大片,“這是前所未有的主旋律電影”。在競爭激烈的國慶黃金周檔期,這部主旋律片叫好又叫座,一躍成為票房黑馬。
《湄公河行動》的導演林超賢曾表示,他不希望把這個慘重案件拍成一部娛樂電影,“是真的為13條人命的尊嚴,還有中國人的尊嚴去做這件事情”。
罪人伏法,逝者安息。5年前湄公河上那頁黑暗記憶,掀開歲月和光影交織的幕布,重新向公眾走來。慘案背后的痛與付出,無人忘記。
有魅力的真實題材,執行到位的工匠電影
“合格的影片還是會被觀眾認可。”看完《湄公河行動》,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在微博上給出評價。“故事、人物、情節、場面、氛圍都很類型化,算是執行到位的工匠電影。加上國家自豪感和真實題材的魅力,成為檔期最大贏家。”
尹鴻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表示,他認為電影《湄公河行動》有以下幾點過人之處。
首先,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湄公河慘案”改編,電影題材具備真實性和揭秘性,從而擁有和一般類型電影不同的題材基礎。
真實題材如何選取很有講究。“真實題材應該具有重大性,要受到大家關注;要有一定戲劇基礎和足夠的戲劇動力;表現的主題是正面、積極、有建設性的。”尹鴻說,如果還有一定揭秘價值更佳,比如觀眾很有興趣了解卻不曾知道的重大事件。
在觀影前,尹鴻想象這可能會是一部偏現實的影視作品,但他看到,導演對故事做了類型化處理。“雖然電影講的是真實故事,但完全按照標準類型片的規律進行創作和設計。電影里設計了人物,設計了一條狗(緝毒犬‘哮天’),還設計了一些敵對關系。”
另外,尹鴻覺得該片的制作執行非常到位。“節奏控制、畫面的張力、表演等等都執行完成得很到位,基本上把所有的設計都很好執行了,這解決了中國電影有時候比較粗制濫造、急功近利的毛病。”
主演張涵予、彭于晏等人演繹的熱血硬漢形象震人魂魄,而驚險飛車、人潮混戰、跳躍火車等復雜場景里的追捕和打斗,更給觀眾帶來相當強大的視覺沖擊力,且節奏緊張,感覺一分鐘都松懈不得。外媒影評人此前點評《湄公河行動》——“我已不記得上次為一部動作片歡呼雀躍是什么時候了。極其鄭重地建議人們到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記住一定系好安全帶”。
尹鴻說,《湄公河行動》本質上吸收了香港警匪片特點,在制作上則堪稱國產警匪片最高水準。
他指出,除了技術層面優點,影片的亮點還有一份國家情懷。“一開始說13個中國人在湄公河上遇害,所以要為他們討說法,尋回尊嚴。后來中國緝毒警察在異國執行任務,彰顯了國家主權和國家能力的提升。這部電影體現了一定國家意識。”同時,這種國家意識的推崇擁有真實性基礎,因此能引起廣大觀眾的共情。
表現共享的價值觀,才能創作優秀主旋律電影
《湄公河行動》引發熱議,許多觀眾感到意外,主旋律電影原來也能深入人心,收獲漂亮的票房?
尹鴻對此毫不意外。“主旋律和大眾電影、大眾文化本來就不應該是對立的。對立才意外,不對立是應該的。雖然過去人們有時候覺得主旋律電影就應該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不接地氣,但實際上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旋律電影,而是用來說教的。”
尹鴻指出,所謂主旋律就是體現主流價值,而主流價值是大家能夠共享的價值,而不是單方面的、部分人認可的價值。《湄公河行動》恰恰為當下的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很大啟發,“好的主旋律電影一定是體現了主流價值的電影,而換句話說,真正的主流價值一定體現在主流電影中的,而不是體現在政治片、說教片、概念片中。”
此前一部國產戰爭片的宣傳片因美化戰爭,在網上遭到集體批評。尹鴻說,那部宣傳片本身的價值觀不正確,炫耀以戰爭方式進入別國領土,導向了非主流價值,而不是主旋律。“主流價值一定是可以和老百姓共享的核心價值,比如國家精神、國家榮譽,而同時國家精神、國家榮譽要和人道主義相關,和對人的尊重、愛護聯系在一起。”
在尹鴻看來,《湄公河行動》中,國家為了不讓13個公民白白死去,要還他們清白,這里的國家意識是建立在保護個體基礎之上的,而不是凌駕于個體之上,這才真正的主流思想、主流價值,是大家能夠共享的。
“和過去其他電影相比,《湄公河行動》在這一點上有特別大的改變。雖然13個中國人是在流經多國的湄公河上受到傷害,但國家有義務保護公民。另外,緝毒不僅為了國家榮譽,本身更是為了保護公民的健康、生命安全。好的主旋律一定是建立在對個體生命尊重基礎上的共同價值觀,包括愛國主義和國家意識。”
尹鴻說,從前宣傳愛國主義,過度強調人人必須愛這個國家,卻不說國家必須愛人人,可這恰是國家和人的關系的重要起點。“我們之所以需要國家,因為國家是人民的國家,需要保護人民。”
“優秀的主旋律電影如何深入人心?首先要正確處理和表現共享價值觀,其基礎就是對人的生命和基本權利的尊重。這樣愛國主義才會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大家才覺得這個國家是值得愛的。《湄公河行動》這一觀念的轉變,會對我們電影創作產生影響。愛國主義不能凌駕于個人之上,而要以個人為基石,以人為本。”
既有自己的主流價值,還要和世界文化融合
《湄公河行動》的成功,讓觀眾看到,即使在小花小鮮肉偶像當道的娛樂時代,主旋律電影仍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尹鴻覺得,當下觀眾的需求多種多樣,包括追求娛樂,但是對國家認同、社會認同的需求一直都存在,關鍵在于有沒有一個認同渠道。“過去觀眾們都去追捧小鮮肉偶像片,是因為我們沒有提供很好的認同通道。”
目前對《湄公河行動》的諸多影評里,頻頻出現“好萊塢化”“中國好萊塢”的字眼。但尹鴻表示,大家用不著去追求“中國好萊塢”“好萊塢在中國”,人類原本就有一些共享的思維方式,根本不分國界。
“好萊塢是受全世界歡迎的,好的電影不僅能滿足本土需要,更可能是世界電影。所以我們主流價值要和人類普遍性價值之間達到融合,這樣中國電影才不僅僅是中國的,還能被不同國家地區觀眾接受。這是我們的目標。這一點過去香港電影做得不錯,當年至少在亞洲地區非常受歡迎。將來中國電影也應該這樣,在更寬闊的地區被接受。中國不僅有自己主流價值,還能和世界文化融合。”在尹鴻看來,完全不用過度強調中國性,中國電影應當越來越走向世界化、全球化。(沈杰群)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維護良好的網絡語言環境
已是最后一篇
-
維護良好的網絡語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