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浙江省教育廳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重新擬制了浙江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征求意見稿)》。該版本將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落細、落小、落實,如學會低碳生活,注意節約水電;洗完手及時關上水龍頭;離開教室,隨手關燈關電扇;垃圾分類投放;記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生日時能主動表達感恩之情。
“德育是鹽,必須溶解在各種食物當中,要從小處、實處切入,營造德育情境。只有把標準鎖定在學生能夠做到、易于接受的切入點上,學生的德育才不會只是泛泛而談。”由于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還不夠完善,需要陪伴和指導,教育方針政策要考慮公共政策的需要,更要考慮政策的可操作性和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小處著手,結合學生的具體生活來規劃、實施和完成。
德國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當空泛、抽象的制度和條文轉化成可觸摸的生活原則、生活規則,充滿愛、包容和期待,中小學生向善向美的自我驅動力、自我反思和整改能力,就能被充分喚醒、激活。教育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就會得到內在的效果優化。
浙江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征求意見稿)》對教育部《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進行了細化,比如“離開教室,隨手關燈關電扇”,是對“勤儉節約護家園”的細化;“記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生日時能主動表達感恩之情”,是對“孝親尊師善待人”的細化。這樣的要求更形象、更好理解、更易操作,更有利于學生在生活細節中養成良好有序、彬彬有禮的好習慣。小的細節完美了,學生的氣質慢慢就能更優雅。
今天的中國教育,早已伴著互聯網而衍生出更多的平等、尊重、陪伴、和諧、溫情互動以及國際化。“狼爸”“虎媽”式不茍言笑的面孔,早已與學生形成了隔膜和情感疏離。因此,教育制度、管理政策的規劃和制定,應仔細聆聽學生的“心跳”和實際需要,將他們個性化的聲音融入教育法規和管理細則中,讓管理規則多一些孩子的特點和風格,少一些成人、專家自以為是的“我說了算”。只有溫馨細致的制度,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心中,發揮更大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耿銀平)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干部越高級,越要做表率
已是最后一篇
-
干部越高級,越要做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