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作協書記處決定,取消張景山(遼寧省)、方竟成(浙江省)、李永新(河南省)3人中國作家協會會籍。這是繼去年1月發布公告取消原廣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周鎮宏和原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長馮偉林等會員資格后,中國作協再次向落馬官員出手,也是自2009年以來開除的第5批官員會員。
隨著反腐行動的持續深入,一批官員作家相繼被查處。“身”既敗,“名裂”隨之,貪官人生的整體性崩塌,也在意料之中。無論是“經國之大業”,還是“不朽之盛事”,文苑之地都應該保持清靜干凈。官員與作家兩種身份的夾纏不清,體現在貪官身上,必然會加劇這些角色的混沌狀態,從而愈發使得官員不像官員、作家不似作家,乃至于互為張目,在損害了權力倫理的同時,也敗壞了文風。
上述三人當中,方竟成是從作家起步而逐漸入仕為官的。當其擔任縣文化館編輯、縣文協主席等職務時,也曾狂熱地投身文創,發掘文學苗子,當地文學青年也曾聚在他家徹夜長談詩歌。而在擔任浙江省金華市文物局局長、金華市博物館建設指揮部總指揮之后,方竟成卻開始收受賄賂,其作品的“淡泊清高”與現實也格格不入。
而執掌河南鶴壁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0余年的李永新,則對文學毫無虔敬之意。在他那里,既然像“火車轟隆運煤忙,運到江邊發電廠”之類順口溜都能換來作協身份,出版作品賣錢,也就無所畏懼了。5年內出書8部,安排集團報銷出書費用64.2萬元,讓下屬煤礦出資出版個人詩詞集,“文名”也就隨權力大行其道。
可以說,這些貪官+“作家”的“人生筆記”,并非只是其筆下呈現出來的美麗新世界,而更多的是弄權的飛揚、貪腐的狂舞。作家身份更像是一種游走江湖的保護色,或者說,就是一個安頓貪腐之心的虛幻世界。本質上,詩文筆墨等,不過是這些官員作家自視文雅的道具。
這樣的“文學”,不只是虛偽的,更是有毒的。它不僅沒有昭示出人性可以抵達的深度與廣度,而且恰恰損毀了人世間最可珍視的精神價值。這樣講,并非是否認傳統“文章太守”的標桿意義,也不是無視當今仍有很多官員公務之暇悉心為文,傳承文化,而是旨在強調,一旦文學成了遮羞布,作家成了幌子,則文與人必然一起沉淪。
作家當然可以入仕,官員也未必不能加入作協。問題的關鍵在于,二者既要有相對清晰的邊界,也要有一致、協調的精神理路。身為官員的作家要遵循創作的內在規范,不借助權力;身為作家的官員,則要守住權力倫理,不以文換利。
事實上,與作協事后迅速地宣布“清理門戶”相比,如何加強事先準入、事中監管,從根本上規范作家行為,顯然要重要得多。(胡印斌)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堅守對勞動的信仰
已是最后一篇
-
堅守對勞動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