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鼓勵各地運用典型經驗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
縱觀當下,互聯網與醫療的融合正愈加深入。浙江、四川等地在借助信息化改善醫療服務方面的經驗證明,“互聯網+醫療”理念,是實現分級診療成功落地的技術保障,也是改善公眾就醫體驗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意見》中提出,要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醫療聯合體為重要抓手,加快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筆者認為,家庭醫生進一步普及任重道遠。
一直以來,與歐美等國以提供上門個性化服務為主的“私人醫生”不同,我國的家庭醫生一般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醫生或鄉村醫生擔任。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功能,是本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分級診療至關重要的一環,而“互聯網+”也正在為家庭醫生的普及提供一種新思路。一些知名的移動醫療平臺如“春雨醫生”“百度醫生”等正在探索家庭醫生模式,在兒科領域探索家庭醫生簽約模式的先行者“V大夫”,也借助用戶量大,溝通效率高等特點,推進兒科家庭醫生簽約項目,致力于解決兒科醫生收入少和兒童看病難問題。相對于線下的家庭醫生,通過移動醫療平臺所建立起來的家庭醫生社群,雖在模式上與線下無異,但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官方版家庭醫生,因而所受的限制相對較“軟”,發展空間則大得多。不僅對于分級診療的推進大有裨益,最為關鍵的是,能夠在公眾中普及家庭醫生的理念和習慣。
但需要強調的是,我國目前的家庭醫生發展核心動力依然不足,各類標準仍不健全,醫生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等,都限制了家庭醫生的普及。特別是人才資源不足這個由來已久的難題該如何“破”?由于其稀缺性、不可復制性、獨占性等因素,使得一個優秀的醫生在這個醫院坐診,就無法同時出現在另一個醫院。公立醫療機構盡管正在超負荷運行,但似乎并不愿意將優秀的醫生與別的醫院共享。有些基層醫院建好了樓,購置好了先進設備,卻難以招攬更多優秀的醫生前來。因而,如何最大化地均衡配置人才資源成為重中之重。
如今,隨著“互聯網+”快速滲透,醫療行業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有了更多可能。大醫院的大專家有沒有可能成為家庭醫生?從現有家庭醫生的薪酬待遇和發展前景上看,或許很難實現,但在移動醫療平臺上也許就有了可能。另外,醫生數量不足、質量不佳等問題,能否通過改善現有體制進而得到解決,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楊靜)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擺脫手機依賴 回歸人際溝通
已是最后一篇
-
擺脫手機依賴 回歸人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