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源頭控制和過程監管得不到切實加強,任何整改都只能淪為走過場
日前有報道說,河南鄭州市的邙山生態園內,山溝被建筑垃圾填平,林木遭掩埋。規劃建設的生態園,居然淪落成了建筑垃圾的消納場,讓人費解。
邙山生態園被列入《鄭州市中長期發展戰略提綱》,號稱要成為“鄭州西北一道巨大的生態綠色屏障”。遺憾的是,墻上的規劃沒能抵擋住垃圾壓境。今年8月,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時就發現了生態園遭渣土侵蝕的問題,據說鄭州市也聞風而動進行了整改,但督察組一走,建筑垃圾又卷土重來。可見鄭州市監管部門的整改,并沒有找到病灶、對癥下藥。
究其原因,是源頭控制和過程監管雙失靈——當地缺乏必要的建筑垃圾消納處理舉措、場所,海量的城市垃圾左沖右突,見縫插針;而在建筑垃圾涌向邙山生態園的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監管缺位,面對質疑裝聾作啞,安裝了兩年之久的渣土車衛星定位系統成了“睜眼瞎”。要是源頭控制和過程監管這兩方面得不到切實加強,任何整改都只能淪為走過場。
是誰在違規傾倒?為何監管部門半年多都沒制止?監控渣土車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咋成了“睜眼瞎”?接下來,這些都要查清楚。在此基礎上,當地應盡快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調查,加大對渣土車違規傾倒建筑垃圾現象的懲處力度,強化相關職能部門的日常監管,對不作為或亂作為予以嚴懲。
當然,源頭上有效消減建筑垃圾是治本之策。有數據顯示,2013年鄭州市區產生的建筑垃圾就達到了1億噸,而且絕對量每年都在快速增加。海量的城市垃圾總要有個去處,如若不進行有效的消減,再嚴厲的管制都是被動的。其實,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完全可以變廢為寶。有關方面在嚴管的同時,更要著眼長遠,在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面做更多、更扎實的工作。從源頭上讓更多的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當然也就減少了其對生態空間的侵擾與污染。(蘇 藝)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精神溫度”創造生命奇跡
已是最后一篇
-
“精神溫度”創造生命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