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人的身體有了毛病,就要看醫生,就要打針吃藥,重了還要動手術。人的思想和作風有了毛病,也必須抓緊治。如果諱疾忌醫,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發展到病入膏肓,最終無藥可治,正所謂‘禁微則易,救末者難’。”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出自范曄《后漢書·桓榮丁鴻列傳》,是丁鴻寫給漢和帝奏疏中的話,意思是說:在萌芽階段抑制不良之事很容易,等到釀成大禍時再來挽救就困難了。
丁鴻是東漢名儒,其才學品行先后得到漢明帝、章帝、和帝的賞識。漢和帝時升任太常、司徒。和帝雖繼承皇位,但竇太后把持朝政大權,其兄竇憲官居大將軍位,跋扈恣肆,欲謀叛逆。永元四年(公元92年),天上發生日食。丁鴻就以此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國家造成了危害,導致出現日食的不祥征兆,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狀況。漢和帝聽從丁鴻建議,撤竇憲官職并賜死,避免了一場政變大禍。
這篇奏疏中有一段名言:“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夫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蔥青。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于微細,以致其大。”“防微杜漸”這一成語即來源于此。
中醫治病十分注重疾病的預防,《黃帝內經》就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治未病”的重要意義。《素問·刺熱》說:“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提出“治未病”的診斷方法。《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提出“治未病”的針刺方法。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則將醫生分為上中下三等,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階段。最高明的醫生是治療尚未發病之時的“未病”,次等醫生是治療即將發病之時的“欲病”,最末等的醫生是治療已經發病之時的“已病”。《鶡冠子》記載了扁鵲三兄弟的故事,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回答:“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問其原因,扁鵲說:“長兄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時;而我治病,是在病情嚴重之時。”
中醫說的“未病”不是沒有病,而是指身體已受邪但還沒有明顯癥狀或癥狀較輕的階段,高明的醫生能發現這些細微的癥狀,然后采用防治手段阻斷其發展。在疾病的三個階段中,“治未病”成本最低,也最容易;“治欲病”次之;“治已病”成本最高,也最困難。
黨員干部思想作風的毛病也可以分成這三個階段,首先要在剛剛露出錯誤苗頭的“未病”之時防微杜漸,阻斷其發展;其次要在快要犯錯誤的“欲病”之時懸崖勒馬,立即止步;最后在已經違規犯罪的“已病”之時,采取有力措施,找準“病癥”,對癥下藥。(張其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研究”首席專家)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已是最后一篇
-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