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測試:讓一群既不會騎自行車也不會騎三輪車的人騎三輪車,發現他們一上來就騎得比較好;再找一群會騎自行車而從來沒有騎過三輪車的人,發現他們第一次騎三輪車時總是東倒西歪。為什么會騎自行車的人反倒騎不好三輪車呢?這是因為,會騎自行車的人是用過去騎自行車的老習慣來對付三輪車這個新事物,自然很難駕馭。
習慣是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養成的思維慣性和行動方式。一旦形成習慣,人們就會不知不覺地進入慣性軌道,按照慣常的方式說話、辦事、想問題。英國哲學家培根就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習慣可以幫助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熟練的行為狀態,迅速解決問題,但也會束縛人們的創新思維。尤其是在社會快速發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如果總是固守習慣,就難以適應新實際新要求。只有打破不合時宜的舊習慣,才能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新事物新方法,才能找到和抓住創新的機會。
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可以通過自覺的自我調適和積極的實踐來改變,可以用持之以恒的自我提醒來更新。事實也反復證明,只要肯用心,每個人都具有改變習慣的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被提升到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新形勢要求我們把創新真正內化為自覺,時時想著創新、處處彰顯創新、事事體現創新。那么,如何通過改變習慣推動創新呢?至少有以下三點需要我們重點把握。
善于學習。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育創造性思維、掌握創新性方法。創新需要我們常思能力不足、常懷本領恐慌、常找學習差距,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和積極的進取精神,持之以恒地學習、一絲不茍地鉆研,使自己變得更加充實、更加睿智。只有通過長期、主動的思維訓練,跳出思維定式、拓展思維邊界,才能不斷提升創新能力。要大膽跳出一般化思維的圈子,遇到問題善于從多角度、多維度尋找解決方案。
永不滿足。創新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需要敢于打破常規和現狀,不斷挑戰自我、追求卓越。不能因過去取得的成績而驕傲自滿,更不能陶醉于已有的成果而停滯不前,而要更多地看到不足、找出差距,把創新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從身邊創新做起,從崗位創新做起,以“沒有最好,只求更好”為目標,富有創造性地做好本職工作。
自我革新。創新是對簡單重復勞動及其思維方式的否定,是用新的理念去替換舊的習慣。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條件下,為了不被淘汰,只能淘汰自己不合時宜的舊習慣。要經常思考自己頭腦中哪些東西是已經被淘汰的、哪些東西是應該被淘汰的、哪些東西是將要被淘汰的,進而積極主動地自我革新,使頭腦及時更新換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融入發展的潮流。
創新是打開束縛思維、禁錮思想沉重枷鎖的唯一鑰匙,改變習慣是擺脫山重水復、迎來柳暗花明的成功秘訣。創新不可能一勞永逸,新的東西時間久了又會成為習慣性的東西。只有一以貫之地推進創新、持續不斷地改變習慣,才能不斷實現個人進步和社會發展。(魏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