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友評析志愿服務:滿腔愛心需要制度“梳理”" > {首页主词},&
[文明視點]網友評析志愿服務:滿腔愛心需要制度“梳理”
發表時間:2013-12-25   來源:中國文明網綜合

  導語在近期召開的志愿服務工作座談會上,劉奇葆強調要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明確了我國志愿服務工作的努力方向。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蓬勃發展,制度化建設亦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他們或剖析問題挑挑刺,或評議典型鼓鼓勁,或深入思考提建議,本文在此摘取一二,供大家評議。

 

    ·盲目扎堆

    重陽節到了,敬老院里志愿者人滿為患;兒童節到了,特教學校里志愿者人滿為患;中秋節到了,新市民子女學校志愿者人滿為患……近年來,這種“扎堆過節式”的獻愛心行為讓受助者不勝其擾的報道屢見不鮮,雖然其中大多數志愿者只是“巧借東風”,但也不乏一些缺乏愛心甚至“別有用心”的志愿者,不顧受助者的實際需求和心理感受,以自我為中心的“盲目志愿”。 >>

    ·跟風作秀

    就我們生活的小縣城來說,偶爾能看到諸如大學生支教的志愿者服務,對于常態化的志愿者卻是鳳毛麟角,有些有意識加入到志愿者隊伍的人苦于找不到組織,甚至志愿服務只是停留在節慶找一些年輕人穿上志愿服務的服裝配上綬帶扣上帽子,到廣場發傳單擺展牌的形式而已。>>

    ·隨意無序

    有一些志愿者可能是憑著一時熱情去奉獻愛心,到真正去做的時候,卻發現很難堅持于是選擇了退縮,沒有任何的約束與管理。由于志愿服務在本質上是利益的讓渡,不見得所有人心里都是自愿,或是受集體裹挾,或是礙于上級號召,因而難免會有一些走過場,“三分鐘熱度”,如此服務少則引起被服務對象的反感,往大里講就是在浪費志愿服務資源。>>

    可見,志愿服務工作確實存在很多不足,網友“挑刺”指出了志愿服務在信息不對稱、管理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志愿服務才能健康發展,而解決之道,唯有制度建設規范管理。

   ·“菜單式”志愿服務讓愛心有的放矢

    志愿服務不應流于形式的表達,不應將服務的種類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應只是施予幫助者的單方面的表達;而應該賦予其實際的內涵,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應該讓受予者發聲,聽到來自需要幫助的人群最真實的心聲。泰安市開展的“菜單式”志愿服務給了解決這一問題的一記“敲門磚”。通過量身定制志愿服務項目,將志愿者的工作特點和專業特長登記在冊建立專門的人才資源庫,真正做到了讓志愿服務有的放矢,真正做到急人之所急,滿足百姓群眾最迫切的需求。 >>

   ·“12個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體系化管理顯成效

    在山東煙臺,志愿者服務工作已經開始了體系化管理,不僅建立了志愿服務項目的篩選、對接機制,推進了志愿服務進基層、進社區、進家庭工作,增強了志愿服務的即時性、針對性、實效性,而且還完善了招募機制,為不斷壯大志愿者隊伍提供保障,全市的志愿者服務工作已經步入制度化的規范軌道,極具推廣價值。 >>

   ·“合作伙伴計劃”——志愿服務項目化社會化的有益探索

    “學雷鋒志愿服務合作伙伴計劃”隨著政府角色的轉變應運而生,這是一種由政府主導型志愿服務模式向項目化推進、社會化運作、常態化開展、專業化服務的志愿服務工作新格局轉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政府還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加大項目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加大志愿服務伙伴計劃的社會影響力。 >>

    有問題我們糾正,有好的做法也要大力推廣。 >>點擊查看更多做法

·“民有所需 我有所幫”

    社會的需求,是我們志愿服務存在的理由。志愿服務也應當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節拍,緊扣社會需求的主題,將最好的服務,最到位奉獻延伸到最需要的節點。將志愿服務和政府關懷緊密結合起來,將服務的好鋼用在最需要服務的刀刃上。采取綜合包戶、結對幫扶、親情陪伴等多種形式,真正做到讓空巢老人身邊有兒女般的關懷,讓農民工身邊有朋友般的關照,讓留守兒童身邊有父母般的關心,讓殘病弱勢群體身邊有親人般的體貼。  >>

    ·付出愛心需要“量力而行”

     志愿者要堅定信念,端正意識,做好愛心不是商業牌,愛心播撒需要堅持和艱苦的思想打算;另一方面,相關單位在招募志愿者時,要做好志愿服務的相關內容介紹,讓愛心人士認識到志愿服務也需要制度化,不能太隨意。并且做好科普宣傳普及工作,讓公民去正確、客觀的去了解某些志愿服務是沒有傷害的,這樣獻血、捐髓志愿者等一次性服務、反悔行為才會減少。 >>

    ·談錢不俗:志愿服務需要財力支撐

    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志愿者需要付出時間精力,還要為志愿服務成本掏錢買單,還要讓這樣的活動常態化開展下去,顯示是說不過去的,也是不可取的。讓那些些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熱心人士偶爾承擔一部分費用,我想這是可行的,但是不能長期依賴于這支力量。在國外一些地方做公益性的志愿服務,也有開展得很好的,他們的基本經費保障大部分是由政府來承擔,同時積極尋求大型企業或慈善機構的資助,這些好的做法都值得我們去借鑒。 >> 

    ·志愿者也需要鼓勵 
    我們提倡志愿者無償為社會服務,反對志愿者在志愿工作之外冀求更多的額外回饋,但我們應該贊許社會機構和責任媒體,主動為志愿者們帶去一些“微福利”,而福利的來源是志愿者們所服務的“社會”。 這種來自大社會體內的良性循環,是對志愿者服務工作的一個創新和成功探索,也是對善行的反哺,理應該廣而推之。 >>

    網友說到的細節很多,此處不再一一列舉,但核心要義只有一個:愛心也需要規范。

    從“學雷鋒”到“講文明樹新風”,經過30年的發展,志愿服務也已成為中國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志愿服務制度化已是大勢所趨,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更多人關注,挑挑刺鼓鼓勁。

    最后不妨預想下制度化的理想狀態:你幫我我幫你,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責任編輯:項 麗
更多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一区二区 | 五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三级在线免费a免费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极速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作爱视频 | 日本亚洲欧美综合在线无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