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各類與春節有關的話題再次成為年終歲末網民關注和熱議的焦點。今年,網上最熱的春節話題是什么?引發網友關注度最高的焦點在哪里?和往年相比,今年春節有哪些新詞兒新變化?……圍繞這些,中國文明網評論頻道近期推出春節系列話題,和您一起聊聊別樣的“馬年春節”!
本期話題:“鄉愁”:春節難愈的病 溫暖的魂 主 持 人:鐘聞平 點 評 人:各地網友 關 鍵 詞:春節、鄉愁、夢 |
主持人:鄉愁是什么?是對故鄉的眷戀,對親情的期盼,是國人心靈皈依的精神家園。隨著時代的腳步,愈來愈多的人離開了家鄉,為家人為故鄉奮斗奔忙。鄉愁看不見摸不著,卻時刻縈繞心頭。春節到了,游子回到家鄉,親人團聚、故人相邀,說不盡的話、道不完的情,積攢了一年的鄉愁在濃濃的年味中得到釋放。
“鄉愁”是什么:是春節難以治愈的“病”
鄉愁,是一種思鄉的情感。從古至今,鄉愁是文人墨客抒懷的題材,衍生出不少膾炙人口的精品佳作。鄉愁,是2014年中國治國方略中的新詞;鄉愁,更是每年新春佳節難以治愈的頑疾,讓人疼痛而又無奈。
鄉愁之一:一票難求
春運是觀察鄉愁的好切口。鄉愁是一張薄薄的車票。鄉愁是一種病。導致鄉愁的“病根”是空間阻隔,而治愈這種疾病的“藥物”有且只有一種——盡快回到家鄉。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愁發生與治愈的過程,就是一次抵達,從異域到故鄉,從此岸到彼岸;它也是一種見證,從分離到重聚,從淚水到歡笑;它更是一種權利,任憑千山萬水也無法阻擋……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包含在一張薄薄的車票中。
鄉愁之二:恐歸一族
在常人眼里,甚至在自己的父母親人眼里,“恐歸族”有那么一點冷血,甚至還容易和不孝牽連在一起,但對“恐歸族”來說,恐懼回家實在有太多的理由: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可假期永遠太短;親戚朋友一大群,好生熱鬧,卻似乎三頭六臂也探不完;鄉情縱然可親,可常年生活在外,自己已經無法適應這片土地上的生活節奏;年底各種開銷加大,回家過年無疑又是一次“大出血”,令財政赤字越發岌岌可危;好不容易能靜靜地享受單身貴族的特權,卻被父母親抓住連逼了七日的“婚”。
鄉愁溯源:尋根文化
“每逢佳節倍思親”,回到故鄉,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聲故鄉,淚流滿面,叫一聲母親,衷腸百結。所有的愁緒,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抱憾,所有的喜歡,都盛在春節這個被時間打造的情感酒杯中。自然,春節不只是喚起對親人、對家庭的感情,更喚起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春節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已經成為民族生活、民族靈魂、民族根基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著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哲學觀、倫理觀、審美觀。 [點擊全文]
“鄉愁”如何解:在濃濃年味中釋放
回家過年,高度濃縮了中華兒女的鄉愁情懷。而正在彌漫的年味,也因為游子歸鄉過程中的企盼、喜悅、焦急等情緒,顯得愈發濃厚。可以說,正是一直傳承的鄉愁,讓過年更添人情味。
鄉愁是一種情懷,是遠方的人對故鄉種種細節的回味和思念。鄉愁情懷其實時時都在離家遠行之人的血液里流淌,日日夜夜的聚集,終于在過年時如火山爆發,噴涌在旅途中、故鄉里。
每逢過年,遠在外地的游子都要千方百計地回家,無論借助何種工具、無論路途如何艱難,回家成為這些人的終點。回到家里,故鄉風景或許改變,故人容顏或許增添了歲月痕跡,卻讓人覺得如此親切和舒服。這就是家的感覺,這就是鄉愁的流露。
新年回家,就為歸鄉人集中抒發鄉愁提供了一個窗口。
春節假期是短暫的,但是,在這段時間里,離家遠行的兒女集體返鄉。每一處都因為他們的歸來顯得更加熱鬧,親人團聚、故人相邀,都有說不盡的話語、道不完的情感。往來頻繁,不僅體現在人的腳步上,也顯露在人的心理交流上。這些歸家后的激動,讓過年的氣氛瞬間熱烈起來。
過年回家,為父母買上一些保暖的衣裳,陪親人聊天、做飯,和家人一起吃頓熱鬧的年夜飯,與朋友聚會……這些事看起來都十分簡單,卻能夠最大限度地讓人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慰藉彼此的心靈。
鄉愁,在歸家的路上,在故鄉的歡笑里,在一句句交心的問候里。鄉愁看不見、摸不著,卻時時記掛在每一個離家的游子心里。新年,讓游子得以釋放鄉愁;鄉愁,也讓新年的味道愈加濃郁。 [點擊全文]
“鄉愁”不能忘:守得住節日 才記得住鄉愁
鄉愁并不都是平敘的,既綻放在如水的歲月里,還怒放在傳統節日的芬芳里;鄉愁并不都是抽象的,不僅是門前的小河、村頭的老柳樹,還有春節的對聯、元宵節的燈籠、端午節的龍舟、中秋節的月餅。“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再苦再累也要回家”……這樣的春運故事,講述的正是傳統節日的魅力,注解的正是鄉愁的情懷。
中國傳統文化洋洋灑灑,但核心是家國情懷。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對應的是“和”,體現的是家庭和美、天下太平;清明節,對應的是“思”,體現的是對先人的緬懷;端午節,對應的是“忠”,體現的是樸素的民族情懷,這三點共同構成了家國情懷。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了解傳統節日;讀懂了傳統節日的內涵,也就基本讀懂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傳統節日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加油站。傳統文化賦予了傳統節日的意義,而傳統節日的存在,也讓傳統文化找到了發揮的舞臺。這在春節上表現得特別明顯。無論是貼春聯還是舞龍獅,圍繞春節發生的一系列文化活動,都增進了人們對文化的了解,增添了人們的鄉愁情愫。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春節印象,人們才能忍受春運的悲情與苦情,追尋回家的真情與溫情。而每一個春節,每一次回家,都在客觀上起著加油、充電的作用,延續或者加劇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這一意義上,傳承傳統文化,彰顯文化軟實力,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守得住節日”。如此,“記得住鄉愁”也就順理成章。
傳統節日不僅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民生幸福的重要支撐。現代社會背景下,由人口流動性及城市叢林化帶來的人格疏離等弊端,已經越來越多地呈現。傳統節日本身具有的文化黏性,既能夠豐富文化活動,滿足基本文化需求;也能夠增進人際關系,滿足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一句“年味淡了”的感慨,一方面反映公眾對于“城市病”、“現代病”的憂慮,另一方面表明公眾希望傳統節日能夠守住、挺住,發揮更大作用。
鄉愁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不僅是經濟的也是文化的。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提升文化軟實力,傳承傳統文化,已成世界自覺。傳統節日是鄉愁的活水源頭,歷史已經證實,未來還將證實:守得住節日,記得住鄉愁。 [點擊全文]
主持人:一句“記得住鄉愁”擊中了多少網友內心最柔軟的情和痛。“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春節——這個最能體現中國人情感的節日里,“鄉愁”二字所內含的思鄉思親之情既是一種痛,更是一種溫暖。記得住“鄉愁”,從過好我們的節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