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劉奇葆出席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電視電話會議并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講話一出,引發輿論共鳴。網友們普遍認為,國人好面子重人情本無錯,可還不完的人情債,沒有盡頭的攀比風等陋習讓很多村民早已“顏面無存”,卻又無可奈何。建設美麗鄉村,移風易俗勢在必行!
抓住根源認清“面子”
合肥曹雨:“好面子”正是導致各類陳風舊俗的關鍵所在。正是因為“好面子”,攀比、鋪張、炫富、浪費等諸多不良風氣也接踵而至。表面上看,“好面子”追求的是臉面,而這一“臉面”的背后恰恰是各類陳腐思想,比如貪慕虛榮、貪圖私利等。其最終結果只能是看似禮尚往來,看似熱熱鬧鬧,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巨大的財力支付與巨大的物資浪費基礎上的。而無論是財力支付,還是物資浪費,都已經成為廣大村民不能承受之重。一些家庭甚至是整個地區再次出現“因禮返貧”“因婚返貧”的現象。 >>
萊蕪王晶晶:革除傳統陋習其實就是要破除不正確的“面子”觀念,這對許多農村而言都是老大難問題。有人認為,紅白事是人情味的體現,公事辦的漂亮就是有面子、有排場,隨份子錢更是要跟形勢,關系硬自然要多隨點。于是,人們之間的情誼就被一個“面子”問題拉進鋪張浪費的死循環,宴席的豪華程度成了許多人擺闊撐顏面的標桿,也讓很多家庭因抹不開面子而負債累累。這就要用輿論和制度在道德和法律兩個層面上,給傳統陋習畫上一條紅線,告訴人們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需要遏制的。依托文明鄉村建設的推進,“面子”自然就抹開了。 >>
下定決心打破“面子”
張家港若嵐:遏制農村陋習,推動移風易俗容不得半點馬虎,也來不得半點“招呼”或“差不多得了”等不良心態,必須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 要堅決執行新規矩、新要求。出臺的一系列文件執行效果如何,關鍵要多花心思多用心去加強與村民的溝通。通過常態化深入、實地性指導,做到入木三分、入情入理,讓村民真正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收獲到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樣才是真正將移風易俗工作落到了實處。 >>
威海鞏姍:對于一些舊的風俗習慣,雖然陪伴著一代代人的成長和老去,早已內化為一種習慣和記憶,但已經不符合客觀現實的發展規律,反而阻礙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那就要有勇氣去破除、摒棄,不破不立,只有勇敢地破舊,才能有立新的可能,才能讓更多符合現代發展要求的新風尚涌現出來,才能讓為大多數人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有立足之地。客觀地站在建設文明鄉村的角度上推陳出新,不盲目地全盤否定,也絕不姑息縱容。 >>
榜樣示范樹起新“面子”
青島梅花傲雪:風俗是表象,核心是人的觀念。風俗往往受環境影響而不斷變化,因而,推動移風易俗要堅持正面引導,多做典型引領的文章。正面引導,要緊密結合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分層抓好黨員干部、德高望重的鄉賢和成功人士等各類典型,讓他們在移風易俗上起到引領作用。同時,要深入挖掘民間各類典型的精神內涵,把家風家教融入移風易俗之中,多在思想引導、文化熏陶等方面下功夫,營造以創業奮斗為榮,婚喪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為恥的文化氛圍,讓民眾看到鄉風文明會給他們帶來實惠,帶來更大的面子。 >>
淮北山青青:推動移風易俗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好重點人員的示范帶動工作,他們可以形成強大引領效應。這個重點人群包括三類人群:一是黨員干部,黨員干部應該做移風易俗的先鋒,這是黨員干部必須的義務擔當;二是德高望重的鄉賢,我們要做好這部分人的工作,引導他們把自己的賢能發揮在文明風俗的樹立上;三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要引導他們用為鄉村辦好事來替代大操大辦,凸顯出社會文明效益。>>
常態推進真正有“面子”
湖北伍佳佳:任何地方的壞習氣,不可能一天就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到“鄉土社會的變遷是很緩慢的”,那么“正”風俗也必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 因農村所處的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精神文明程度等存在先天性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切莫一刀切。要善于用當地百姓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樣態來進行宣傳,通過把老百姓身邊的好故事、好榜樣講出來、演出來、唱出來。要讓好的文化種在農村,長在老百姓心里,讓好的文化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
成都周蓉:推動移風易俗,讓文明新風成為鄉風主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既要加強自律、進行科學教育引導,更要加強他律、用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否則,極容易復發和反彈。因此,各地要結合農村實際探索建立和健全推動移風易俗長效機制,成立專門的機構,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方案和與之相配套的科學制度;同時還要加大巡查力度,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讓歪風惡俗沒有市場、無立足之地。 >>
結語
“面子”擁有多個面孔,它可以是一副重擔,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也可以是一股春風,讓人與人之間溫和友善。移風易俗,就是要卸掉重擔,讓真正的“面子”如春風般溫潤鄉村生活和鄉民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