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中国文明网“文明之声·云鉴馆藏”专栏邀您走进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主题场馆,一起“打卡”红色地标,“云鉴”红色馆藏,汲取奋进力量。今天为您介绍宁夏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毛泽民用过的铜手炉。
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走进宁夏博物馆“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宁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渐次呈现。这件毛泽民在宁夏盐池工作时曾使用过的铜手炉,是宁夏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细观铜手炉光泽度极好,红铜制造,长16厘米,宽12.5厘米,高7厘米,提手28厘米,盖子中间有一圆形“寿”字装饰,四周为镂空花格图案。
1936年6月21日凌晨,西征红军七十八师从此处攻入盐池县城,消灭了盘踞城内的国民党守军,建立了宁夏第一个县级红色革命政权。刚刚解放的盐池,由于反动分子在暗中破坏,城内商店不开门,城外群众不进城,恢复和发展商业贸易、解决军民的生活问题成为燃眉之急。
1936年7月,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来到盐池,帮助恢复和发展生产,指导开展经济工作。毛泽民是搞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他指示盐池县城市革命委员会发布法币和苏票兑换的公告,准许法币和苏票同时流通。亲自指导创办了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个城市消费合作社和第一个税务局,发动群众入股扩充资金,建立人民群众自己的商业机构,组织盐池“三宝”(食盐、皮毛和甘草)内购外销,以保证边区军民生产、生活必需品的物资供应。毛泽民注重深入实际,经常要到盐池各地调研指导工作,吃饭往往不准时,工作很辛苦。盐池县委的同志们专门送给他一件铜手炉,这只便携式取暖加热工具,里面放上当地出产的无烟煤,用一根火柴即可点燃,热效快,可以随时加热干粮喝到热水。他握着铜手炉不禁感叹,“如果在红军长征翻越雪山时,有这样的铜手炉就可以挽救许多红军指战员的生命!”
一件铜手炉见证了毛泽民在盐池探索奋斗的足迹,他卓越的经济才能,组织恢复和发展了盐池经济,财政收入与日俱增,使之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1936年12月,毛泽民离开盐池,他将铜手炉留给盐池县委。多年以后,回汉支队政委梁大均将这件珍贵的铜手炉捐赠给宁夏博物馆。(协作: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