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价值意蕴
延续中华文脉的内在要求。5000多年来,中华文明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始终奔流不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源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之一的创新性。这种来自延续中华文脉的内在要求,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光辉历史和新的可能。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然选择。文化是民族屹立的历史根基,具有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支撑着一个民族的永续发展。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才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增强世界影响力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随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水涨船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强化中国话语权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核心要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是根据当前文化发展需要的实践而生发出来的,能够更好地指导现实工作。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弄清楚其核心要义至关重要。二者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发展、赓续中华文脉为共同追求,目标一致,又各有侧重。
面向的时间阶段不同。在时间层面上,创造性转化更多的是观照过去,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从当代的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和重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侧重于挖掘和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身和存在形式,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的转化,让其适应当今时代所需,从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空间。而创新性发展更多的是塑造未来,在超越历史局限性的基础上,积极与当代社会相协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前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立足的空间范畴不同。从空间范畴来看,创造性转化是内向型生发,是用当代的眼光去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质,用创造性思维建立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而创新性发展是一种外向型延伸,更多的是将中华文化放置于世界范围进行思考,追求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融合和发展,在创新中塑造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进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路径
强根基:做好文化研究阐释工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阐释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性,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因此,要系统梳理中华传统经典作品和文物遗产,积极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理论根基。
拓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比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文化旅游业发展相结合,融入文化旅游业相关产品的开发,推出更多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和旅游精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发展。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打造传统文化数字展示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新的发展。
立长远:筑牢文化发展主阵地。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家风、家教,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风、家教中的涵养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学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校园风尚的同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紧扣时代之需、人民之愿,立足中华文明特性,创新表达形式与传播途径,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宋艳/中共铁岭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