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中国文明网“文明之声·云鉴馆藏”专栏邀您走进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主题场馆,一起“打卡”红色地标,“云鉴”红色馆藏,汲取奋进力量。今天为您介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中共代表团的红绸贺礼。
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展厅,陈列着一段色泽鲜艳的红绸,它见证着革命大家庭的温馨往事。红绸虽不规整,边缘还残留着剪裁时的仓促痕迹,但右上方遒劲的楷书“天作之合”四字依然醒目,左下方密密麻麻的28个签名,则向世人诉说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
1946年南京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成员达200余人,其中多为热血青年。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领导对这些年轻人关怀备至,许多同志后来回忆道:“当时,谈判斗争虽然艰苦,但是在周副主席身边,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那样和谐温馨。”
当年5月底的一天傍晚,一场简朴而热闹的婚礼,在梅园新村的小院中进行。婚礼的主角,是同在新华日报驻南京办事处工作的鲁明和林冈,两人在邓颖超等人的撮合下走到一起,决心结为革命伴侣。喜讯传来,大家都争着向他们庆贺祝福。作为大家庭的“户主”,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在百忙中抽空参加,给婚礼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时值代表团处境最艰难之际,物资匮乏,无以为贺。细心的邓颖超临时剪下了一段红绸,请德高望重的董必武题写上“天作之合”,紧接着,周恩来、邓颖超、陆定一、王炳南等代表团的领导及工作人员纷纷签名,以表祝贺。这段承载着集体祝福的红绸,被郑重地交给了鲁明、林冈两位新人,留作纪念,祝愿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携手并进,永远向前。火红的红绸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颊,欢乐、和谐的气氛在小院中蔓延。邓颖超还对新婚夫妇传授了正确处理夫妻关系的“八互”准则: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
1947年初,国共谈判破裂,中共代表团被迫撤离南京时,许多物品不得不忍痛舍弃。但鲁明、林冈夫妇始终珍藏着这方红绸,历经数十年辗转保存。直至1986年,梅园新村纪念馆赴京征集文物时,夫妇俩才将这方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红绸郑重捐赠,这段佳话得以完整呈现于世人面前。(协作:江苏省文明办、南京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