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湖南中醫藥大學的大學生陳禧音去體驗“中國好人”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的工作和生活。
六十多年前,為了一句“學成歸來,報答鄉里”的承諾,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的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辭別京華,回到懷化新晃,一門心思做農村醫療的拓荒者。六十多年來,他倆足跡踏遍了侗族700多個鄉寨,出診30多萬次,挽救了無數生命。如今,年近九旬的夫妻倆仍堅守一線,為鄉親們的健康保駕護航,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侗鄉大醫”。
學醫需要做很多課題,現在身邊有很多同學的課題,都是圍繞新興科技尖端醫學展開研究,而陳禧音的課題則大多數是以農村各方面的調研展開,這會受到很多的質疑。有人說,只有把目光聚集在醫學的金字塔尖才不枉此生,但她的內心卻對農村的這些基礎性研究很感興趣,她到底應該如何抉擇?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的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婦,為什么扎根偏遠地區,而且一干就是一輩子呢?陳禧音帶著對楊文欽夫婦的敬佩,帶著自己對學習方向的迷茫,她出發了。
陳禧音跟隨楊文欽、扎西志瑪夫妻倆一起出診,并去往夫妻倆當年工作的扶羅鄉衛生院,了解到當時衛生院連一盞手術燈都沒有,楊文欽夫婦去文化館借來舞臺演戲的布景燈為鄉親們做手術。陳禧音得知,楊文欽夫婦當年的很多同學或學生,現在都已經出國,而他們夫妻倆卻來到了偏遠的家鄉,陳禧音問他們后悔嗎?楊老風趣地回答,新晃古時候就稱為夜郎國,他出國比誰都早呢!
青春日記
我記得有這么一句諺語: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種是老鷹,一種是蝸牛。楊老師和扎西老師在事業嶄露頭角的時候,放棄京城大醫院,看上去似乎也同時放棄了大鵬展翅,一步登頂的機會。但回望他們兢兢業業、扎根基層的過往人生,誰又能說他們沒有到達人生金字塔的塔尖呢?關于尖端和基礎研究之間的選擇,我想我已經有了答案,沒有扎實的基礎,我們很難領略金字塔尖的風景。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可以有很多條,但歸根到底只能有一方向:做一個執著的人,一個踏實的人,一個奉獻社會的人。
——陳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