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0月29日電(潘曄 馮君梅)清晨4時30分,當不少人還在睡夢中,南京市秦淮區大光路街道服務總站的志愿者戴明如就開始了一天的便民志愿服務。南京連續兩周的“壞天氣”讓53歲的戴師傅的水電維修服務愈加繁忙。這項志愿服務他已經堅持了20年。
“不分老少,隨叫隨到”,戴師傅便民服務已經成為藍旗街社區的品牌志愿服務。戴師傅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南京好人”、“南京優秀志愿者”等。
據統計,截至目前,南京大光路街道志愿服務總站已建成80余支學雷鋒志愿服務隊,現有注冊志愿者8900余名,約占街道常住人口的12.9%,每10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氛圍彌漫在大光路街道的大街小巷。“愛在春天里”、“戴師傅”便民服務、“新市民圖書室”、“志愿時間銀行”等一批源于此地的志愿服務品牌項目在全國叫響。
有數據顯示,“愛在春天里”已開展小組活動12次,“一對一”專業個案服務50多次;“志愿時間銀行”注冊志愿者更是達到490人,聯合志愿集體36家,已舉辦社區大型志愿活動80場,結對幫扶困境老人168名,累計公益時間4025小時。
據大光路街道志愿服務總站站長潘瑩介紹,志愿者隊伍以低齡老人、企業、大學生、駐區單位等為主體,其中低齡老人比例占40%。被服務者包括失獨群體、外來務工人員及子女、獨居老人、普通居民等需要被關愛的群體。
“我們490名志愿者中低齡老人占到了70%左右,低齡老人已然成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志愿時間銀行”項目負責人吳衛華說,“對于基層社區而言,最接地氣、最能實實在在進行志愿服務的還是他們。相較于大學生志愿者和社會其他志愿者而言,低齡老人有能力、有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內心有需求,更明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含義,而且在自己家門口服務,彼此都熟悉。”
吳衛華說,日常工作中,低齡老人志愿者做得最多的工作是進行環境整治、安全巡查、調節矛盾、走訪獨居老人,這些工作滿足了需要關愛群體“志愿者在身邊”的需求。而作為對“志愿時間銀行”志愿者工作的獎勵和評估,慈善體系管理系統的IC卡將作為載體,記錄儲蓄參與志愿服務的精確時間,服務者在進行相應實物兌換、慈善轉賬、福利反饋等服務的同時,還可以方便管理者對志愿者的星級評比。
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深化志愿服務是時代所需、社會所盼、人民所愿。記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市秦淮區大光路街道志愿服務總站已經逐步完善,包括了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服務項目對接、服務時間登記、志愿者星級評定、項目推進、資金投入等一系列長效機制。未來,還將著重在濟困、扶老、助殘、助醫、助學、治安防范等方面打造志愿服務品牌。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探營互聯網大會 大學生志愿者緊張培訓
已是最后一篇
-
探營互聯網大會 大學生志愿者緊張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