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南,男,1964年8月生,中共黨員,國網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供電公司職工。李先南19歲參軍奔赴前線,5位同鄉戰友相互承諾,如果犧牲由回鄉的兄弟幫忙照顧父母。1987年,李先南返回南京,但一起從江寧走出去的5個兄弟,只有2人回來了。李先南牢記著和戰友們的“生死之約”,回來安頓好工作和住處,多方奔走幫助犧牲戰友處理安葬事宜,之后36年如一日照看其中一名犧牲戰友的父母。
他與戰友立下生死之約 替戰友盡孝
1983年,19歲的李先南應征入伍,在部隊里,他結識了同樣來自南京市江寧區的戰友易忠懷。兩人同吃同住同訓練,結下了深厚情誼。1985年3月,李先南所在的部隊到云南進行全方位適應訓練,兩個月后部隊換防,進入作戰最前線。每一次沖鋒前,他與易忠懷都寫好遺書,戰友之間互相承諾,哪個不幸犧牲了,父母就由活著的兄弟幫忙照顧。這句話,是他們的“生死之約”。易忠懷承擔著極為危險的排雷工作,在一次戰斗過后,年僅21歲的他犧牲了,永遠留在了那片的土地上。
1987年,李先南返回南京,他牢記著和戰友的“生死之約”,安頓好工作和住處后,第一時間找到了易忠懷家,望著頭發斑白的兩位老人,他脫口而出:“你們就把我當兒子吧!”
他多方奔走舉行安葬儀式 助戰友安息
因多種原因,易忠懷的骨灰未能及時安葬。李先南多方奔走,聯系到了眾多曾經奮戰在老山的戰友們,眾人努力之下,終于,一場莊嚴、盛大的安葬儀式在江寧區土橋烈士陵園舉行。寒風中,前來悼念的人在陵園內拉起橫幅,向英雄表達敬意。那天,李先南陪著易媽媽到了現場,一同到來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參戰老兵以及烈士親屬。36年來,李先南每年都會祭奠戰友,看到土橋烈士陵園里越來越多的人去悼念,他感嘆道,烈士的犧牲奉獻,祖國和人民不曾忘記。
他對待戰友家人勝似親人 36年堅守承諾
陣地一諾,一生踐行。李先南和易家人的這份相守,一晃就是36年,其間他搬過三次家,但每一次最先熟悉的路,就是從自家到易家。無論平日工作多忙,李先南都會經常去看望易家二老,陪他們說話,幫忙添置家當。夏天蚊蟲多,就帶去涼席蚊帳,老人家喜歡穿純棉汗衫,他就走街串巷專門買,燈泡不亮了,就幫忙換一個,家里電力線路老化了,就爬高上梯改造。
在易家,李先南早已成了“家人”——易忠懷的弟弟喊李先南“哥哥”,易媽媽看他來了就抓著不放手喊“兒子”。易媽媽經常打來電話,電話粥一煲就是一兩個小時。因為曾經在前線經受了太多炮聲,李先南有著嚴重的聽力障礙,但只要是易媽媽打來的電話,他就想辦法找個安靜的地方,用聽力尚可的一側耳朵耐心地傾聽。
戰爭無情,戰友間卻有生死諾言。日子久了,當初的生死約定已變成了生活日常。李先南深知,對于年過八旬的易家父母而言,陪伴重于一切,他繼續用自己僅剩的聽力,接聽著有些絮絮叨叨的電話,用已經瘦弱的身體和堅守承諾之心,陪著烈士的家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輩子。(責任編輯:周勝武 楊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