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敏,男,1963年2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戰旗村黨委書記。2002年,高德敏擔任戰旗村委會主任,他走遍田間地頭,虛心請教老干部、老黨員,摸清村情;到全國各地學習經營村莊的成功經驗。2010年,他擔任戰旗村黨委書記,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帶頭作用,開展“三亮”活動;創新提出“六步工作法”,開展十佳文明戶、五好家庭評選等活動;創新土地經營方式,組建戰旗土地股份合作社;積極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在他的帶領下,地處偏遠的小村莊建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先后榮獲了“全國文明村”、四川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組織等稱號。高德敏曾榮獲“四川好人”榮譽。
實干:把夢想系在村子上的人
“戰旗村的發展是一代一代接力拼搏出來的,接過‘戰旗’開始,我就要扛起來,絕不能成‘敗家子’,我的目標就是要讓這面旗,高高飄揚。”2010年,高德敏接過了黨員“帶頭人”沉甸甸的接力棒,成為戰旗村第8任村支書。
1963年的高德敏生在戰旗村,長在戰旗村,干在戰旗村,夢想也在戰旗村。2002年當村主任,2010年任村支書,這期間,高德敏把戰旗村的一花一樹、一田一塘“摸了個透”。鉆研政策、鉆研民情、鉆研村子發展,高德敏身上這股“鉆勁”,使得村干部和村民都說他是“鉆家”。
戰旗村建新型社區,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動員工作時,大家還是很困惑。于是,高德敏找來幾張介紹當時其他地方發展的光碟,每個組輪流播放,指著畫面告訴村民,這就是新農村的樣子。村民看得羨慕又有干勁,高德敏拍著胸脯說:“我們也要搞個讓別人羨慕的新農村!”
高德敏說到做到,從走馬上任的第一天開始,他的步子就沒停過,四處學習取經,東奔西跑辦項目、要政策。憑借著一股鉆勁,在高德敏的帶領下,村民們全部搬進了集中居住社區,住上了漂亮的鄉村別墅,日子越過越紅火。
創新: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高德敏看來,“要發展就要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2003年開始,戰旗村就先后數次通過土地資源統籌的方式,逐步形成土地規模化。2015年,郫都區被列為全國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戰旗村抓住機會,將原屬村集體所辦復合肥廠、預制廠和村委會老辦公樓共13畝閑置集體土地,以每畝52.5萬元的價格出讓,收益超700萬元。這次行動被稱為四川省敲響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從此打開了社會資本、民間資金有序進入戰旗土地落戶的大門。
為實現集體產業興旺,高德敏以他多年的創業經驗,召集村干部、群眾代表,集思廣益,終于找到一條屬于戰旗村的發展道路。而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必然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問題,帶著全村1700多人改革,要對每一個村民負責。在入市改革時,高德敏就遇到了找不到市場主體的問題。通過多走訪、多問、多學,發現農村集體經濟不能就農業發展農業,只有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才有出路。說干就干,高德敏帶領戰旗成立了集體資產管理公司。整理出來的土地,除了用于村民集中新居建設,其余通過多種方式吸引企業和項目落戶,并將集體經濟股份量化給每一個村民。在農業產業基礎上填裝其它項目,從而形成農、旅、文、體、商一體發展格局,是戰旗村的“秘訣”。
看到戰旗村有很多諸如豆瓣、醬油、布鞋、蜀繡等傳統手工工匠,但基本都是小作坊,高德敏便有了把鄉村的“十八般武藝”好好傳承下去的想法,這也是后來“鄉村十八坊”名字的由來。為了節約成本,高德敏帶著村民自治集中想辦法,帶著村民設計圖紙,到附近收購舊磚、舊瓦、舊木料等原材料,召集區域內的能工巧匠進行修建。2018年下半年,戰旗村正式投入運營“鄉村十八坊”,不僅增加旅游元素,還讓小作坊的村民有了更大的生產場地和銷售平臺,成為繼創新土地經營之后的又一嘗試。
在高德敏的帶領下,戰旗村實現了傳統農村到幸福美麗新村的蛻變,成為四川農村土地改革的一面“戰旗”。2015年前,戰旗村的鄉村旅游產業年收入最多兩三千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萬元左右。2019年,年接待游客達110萬人次,實現了傳統農民向旅游從業者轉變,傳統農業向休閑旅游業轉變,傳統農村向精品景區轉變。2020年,戰旗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資產達802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653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萬元。
進取:初心不改的領路人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戰旗村,高德敏是村里第一位受到總書記接見的人。在總書記視察期間,他始終陪同在身邊,每每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高德敏都開心不已。
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視察不僅是高德敏人生的“高光時刻”,更是戰旗村發展的重大節點。自此之后,來村上交流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在此基礎上,2019年2月,由村集體和市場主體籌備建立的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正式開課,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基層干部。
總書記的關懷和鼓勵,讓高德敏對鄉村振興在戰旗村落地生根更有信心和責任感。如今,盡管已年近花甲,但他的工作生活一點沒有歇下來的跡象。在村民的印象中,現在的他還跟十年前一樣,干起工作不知疲倦,把戰旗村當成自己的家。村民總是說“為了我們這個大家庭,高書記四處奔忙,不是在去別的村子取經的路上,就是往各區級部門和鎮政府問政策、要項目。”
作為戰旗村的“當家人”,高德敏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領路人”的初心和使命。繼續向前奔跑的同時,新的想法已經在他腦子里不斷成型,“未來五年,我們要做好黨建引領計劃、產業發展規劃、老金星片區居住環境改善計劃、人才聚集計劃、村民增收計劃、村莊治理計劃等七項工作。”他也在思考誰來帶領未來的戰旗村,制定年輕人才培養計劃,讓村干部人才隊伍結構更加優化,“幸福不會從天而降,戰旗村的美好明天需要靠我們的雙手去創造。”(責任編輯:高晟寒 朱鴻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