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佳子彧,男,1995年4月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自幼就對面塑技藝感興趣,他把承襲傳統技藝與時代熱點相結合,創新老手藝的新玩法,在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傳播傳統文化,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面塑技藝,如今他在新媒體平臺累計粉絲已超200萬。疫情期間他用《百毒不侵 諸邪退散》《巾幗》等作品致敬抗疫天使;冬奧會期間他用面塑創作了冠軍人物和吉祥物,廣受好評。
啟蒙與傳承堅定藝術理想
“面人郎”是郎佳子彧爺爺郎紹安所創,在郎紹安手里,面塑從街頭巷尾的把玩件變成了雅俗共賞的藝術品,還被帶到了倫敦的手工藝品展會上,冰心先生曾寫過一篇《“面人郎”訪問記》,講述了郎紹安將面塑技藝發揚光大的故事。
郎佳子彧3歲的時候看著父親捏面人兒,5歲時正式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初學面塑,“初學面塑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總是捏不好面人的手”。這時父親總會耐心地安慰他,“父親一直都不是一個嚴厲的老師,他總會讓我不要著急,先看他做一遍。”一晃20多年,郎佳子彧一直堅持了下來。在他看來,面人不單純是一項藝術,更多地像是一種家風的象征。“爺爺創造了‘面人郎’,父親一直也在為傳承‘面人郎’而努力。從小看著父輩作品長大的我,很自然地就想要堅持做面人。”
2018年,郎佳子彧考取了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研究生,2020年,他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決心將面塑作為職業傳承下去。創業路難走,家里人也也曾多次勸過他:“將捏面人作為職業可能沒有辦法給你保障未來。如果你想換職業,只要能留下這個手藝,我們也是支持的。”經過慎重考慮,郎佳子彧還是選擇了這條不太好走的路。
老題材新做法 新題材老手藝
在非遺傳承之路上,郎佳子彧把傳統技藝與時代熱點相結合,創作出很多別出心裁的面塑作品,更加貼近年輕人的生活,貼近時代的發展,并通過自媒體發布面人的制作過程,讓更多人看到了面塑這門老手藝的新玩法。
然而,對這位年輕的傳承人來說,光能捏出栩栩如生的面人還不夠,他想做的,是讓面人再度流行起來,得到新一代受眾的喜愛。郎佳子彧認為,要想創作出流行于當下的面人作品,一方面要在技巧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要在創作主題上與時代結合。
在一次聚會中,郎佳子彧發現日常很注意自身形象的朋友,竟一動不動地低頭看手機將近一個小時,這觸動到他。他據此創作了一組為了玩手機不顧形象的面人兒,頗有諷刺意味,作品收獲了許多好評。“此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跟大家有共鳴的事件時,我就用會面人來傳達我的想法。”他說。
“傳統非遺,其實可以承載很多想象。”郎佳子彧說,接下來他還想將面塑跟新技術手段結合在一起,比如做一些機械可動的面塑作品,與聲光電等數字技術發生碰撞,讓北京面人郎變得更新潮。
傳統技藝與現代媒體有機融合
近幾年,郎佳子彧不僅潛心創作面塑作品,還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推廣、傳播“面人郎”技藝和非遺文化上。在新媒體平臺上,郎佳子彧用自己的影響力不斷推廣非遺傳統文化。
2020年8月,自郎佳子彧在快手發布了第一支制作侍女面人的短視頻起,至今發布了159個視頻作品,獲贊134萬次。各種顏色的面團在郎佳子彧的手中變為獨具匠心的創意形象,讓觀看者大為驚嘆。在堅持創作傳統題材的同時,郎佳子彧也會切合時下熱點制作面塑,熱播的電視劇、動漫以及社會熱點事件,都成了他的創作素材。有很多粉絲私信他,說自己也想學習捏面人,讓年輕人感興趣正是傳承非遺的關鍵所在。
2022年2月5日,郎佳子彧作為青年一代非遺傳承人,為各國元首現場展示了冬奧吉祥物“冰墩墩”的創作過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青年的風采,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將面塑技藝再次帶向了世界。(責任編輯:黃舒雅 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