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生,男,1951年1月生,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退休教師。孫寧生從教近30年,2011年退休后遠離家鄉,先后在云南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鄉和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哈喇河鄉等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義務支教。已有300多名家庭貧困學生在他的幫助下得到資助,其中有30多個孩子考上大學。孫寧生曾榮獲“云南省道德模范”等榮譽。
初心所系 年近古稀遠赴山區支教
當年,孫寧生以當地文科狀元的身份考入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他如愿成為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地理教師。從此,他心心念念地把守護學生當成一生的追求。
2011年初,29年的執教生涯結束,退休的第二天,孫寧生就背上行囊,來到烏蒙山腳下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茨營中學,開啟了12年的支教生涯。在那里,他不僅教學,還竭盡所能自掏腰包資助貧困學生。那時的茨營還沒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之說,有300多名學生表示自己家境貧寒,而孫寧生的退休金也不多,在這么多學生面前只是杯水車薪。他要來貧困學生名單,利用雙休日挨家挨戶走訪,梳理出最需要資助的孩子。山路崎嶇,又不通車,純靠一雙腳板丈量土地。2011年8月,孫寧生確定了首批95名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正式成為資助對象,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費。12年間,孫寧生直接或間接經濟資助的困難學子多達322人,其中還有9名孤兒,資助金額近百萬元。
真情所依 “播種人”孕育新希望
孫寧生認為,只有讀書才能打開山里孩子的視野,讓他們生出自強不息的內驅力。12年來,他一直堅守著一塊播種希望的園地——希望圖書室。這是他剛到茨營中學時自己創建的圖書室,學校沒有多余房間,他取出自己公積金賬戶里剩余的38000多元,搭建活動板房;沒有圖書,他聯系南京他的學生和愛心人士捐助,至今上架圖書27000多冊,包括文學名著、科普讀物、勵志書籍和教輔材料等。孫寧生經常帶著孩子們寫讀書筆記,并用自己購買和社會捐助的文具獎勵學生。
孫寧生深知,只有教育才是阻斷貧窮代際傳遞、鞏固脫貧成果的根本手段。于是,他把學生從田間地頭里、飯店餐桌間、小賣部柜臺后,一個個拉回了課堂。2020年,成績中上的戴夢(化名)多日沒來學校,聽說她可能在鎮上的燒烤店打工,孫寧生急了。燒烤店多在晚間營業,天黑后,他乘公交車跑到鎮上,一家店一家店地找,一連尋了幾天,終于找到這個學生,將她帶回學校。
瘦弱的孫寧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推動著茨營中學的改變。
大愛所向 一支蠟燭點燃一片蠟燭
從教29年,孫寧生帶過的學生近萬名。得知老師在山區支教,曾經的學生和同事都被感動了,在他影響下,也竭盡所能地幫助山區困難學子。
希望圖書室缺書,南師附中老同事劉老師幫他在校園網發出捐書倡議,一批批圖書源源不斷寄到了茨營。茨營中學貧困學生多,劉老師主動捐助了一名學生,一直持續至今。曾經的學生小范更是召集了一批同學,大家每人出一筆錢作為“助學基金”,定期給茨營中學貧困學生送上學費和生活費。
茨營中學的一些畢業生也把孫寧生當成了自己的人生榜樣。今年25歲的小王在茨營中學上學時,孫老師不僅給他生活費,還鼓勵他多讀書。現在他已在鹽城一所中學當地理老師,遇到班里家境貧困的孩子,他會格外關照。“我也想像孫老師那樣,成為一名散發溫暖的人。”小王說。
2020年9月,以孫寧生為原型的電影《彩云深處》在全國上映。“三尺講臺四十秋,功名富貴不屑求。以步當車腿腳健,淡飯粗茶歲月悠。一門心思憫學子,八方奔走助農叟。烏蒙山中燃燭光,何懼風霜染白頭。”這首詩便是孫寧生對自己的總結。(責任編輯:周勝武 楊夢媛)